《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体现经方发展史

  鲍艳举 吕文良 花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是疾病症状的反应,是把症状用八纲分类所归纳的六种证候。

  ●《伤寒论》的半表半里概念衍生于八纲。正是由于张仲景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从字面而言,“六经”给人一个只是经脉致病的印象,加之后世用脏腑经络解释《伤寒论》,并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究其实质,还是“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近仲景本意。

  ●《内经》的三阴三阳位序并不是指病位的浅深,而是指经络的传变。《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位序是由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决定的,体现了经方发展的历史。

  《伤寒论》创立了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本质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结合笔者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谈谈对经方发展史的认识。

  经方的理论主要为八纲辨证

  《伤寒论》属经方体系,经方理论主要为八纲辨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是说经方理论的形成,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常见病反映出的症状不同,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不同,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证候,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一些考证资料已明确了经方发展史,在神农时代,即以八纲为理论,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即单方方证的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来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2味、3味药,甚至更多的药物组成复方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发展至汉代,对病位概念进一步细化,即“量疾病之浅深”,由表、里增加了半表半里概念,因而产生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其代表著作是《伤寒论》。

  后世因不能正本清源,误于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中加入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内容,故认为中医的理论都来自《内经》,以至于认为中医治病都要依据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甚至提出“不明经络脏腑,动手便错”来对待经方。对此,徐灵胎以专论批判,明确指出:“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实际明确了经方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即不是用经络脏腑、五行运气来辨证,而是用八纲理论。

  《伤寒论》六经是用八纲归类的疾病症状反应的总结

  《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十分重视对《伤寒论》六经的研究,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如恽铁樵所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论》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以往对六经病变的各种解释,有经络说、脏腑说、形层说、八纲说、气化说、阶段说等,这些学说,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伤寒六经病证的机制。后世医家将仲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概括为“六经辨证”,但《伤寒论》篇中,每病之首并无“经”字,亦不以经脉统摄全篇,而以“三阴三阳”冠之。从字面而言,“六经”给人一个只是经脉致病的印象,加之后世用脏腑经络解释《伤寒论》,并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究其实质,还是“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近仲景本意。

  《伤寒论》的六经,全书并未言及经络内容,只是由六经提纲来确定,即太阳病的判定即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阴病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太阴病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厥阴病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由此可见,从《伤寒论》内容看,《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是疾病症状的反应,是把症状用八纲分类所归纳的六种证候。八纲中的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表者即是太阳;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表者即是少阴;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里者即是阳明;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里者即是太阴;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半表半里者既是少阳;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半表半里者即是厥阴。值得注意的是,八纲也好,六经也好,这是我们的先辈通过观察上千上万急慢性疾病反映出的症状总结出的六种证候,即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其发病、变化、痊愈,或死亡,其证候变化皆不出这六种。可知《伤寒论》六经是用八纲归类的疾病症状反应的总结,不是脏腑经络的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