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把“憋”出来的便秘再“拉”出去

  中医在日常养生中一直都有着非常好的运用,中医养生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通过中医的方式来养生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你知道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吗?中医养生之道又是什么呢?下面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中医养生

  五种病可用下法>>>中医养生 静心宜神促进气血平和

  当外界邪气侵入人体脏腑,干扰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痰、湿、脓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当体内蓄积或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畅,导致肠中糟粕停留或产生瘀血、水湿、痰浊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就会形成积滞,出现“憋得慌”的情况。

  积滞有五种类型,分别为热积、寒积、水积、血积、燥积。其中,热积、寒积、水积都是相应的邪气入侵而导致的。比如水受寒后会凝结成冰,肠胃受寒后,肠道内还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也会凝结在一起,出现便秘、肚子痛、全身发冷等情况。

  血积和燥积则有所不同。除了邪气入侵外,跌打损伤也会引发血积,导致血液淤积,出现尿频、发热等情况,严重的还会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燥积多见于老年习惯性便秘者以及长期大便不通的人,主要原因是体内津液亏虚,不能滋养肠道,导致大便干燥、板结。

  对这些病症的治疗,当务之急自然是去除停留在人体内的病理物质,使人体脏腑功能得以恢复。简单易用的方法就是“下法”,也就是通大便。

  下法常用大黄

  用通大便的方法来治病,听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操作时也需对症用药。先要搞清楚积滞出现的原因、类型,然后才能选择对应的通便方法和药物。比如出现热积时,要用苦寒的药物来达到清理热邪的效果,这种方法就称为“寒下法”。

  寒下法常用的方剂叫做“大承气汤”,要用到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种药物。

  “承气”准确来说,就是“顺胃和大肠的通降之气”。 胃的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初加工并将磨碎的食物向小肠传递,而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传导食物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这两个脏器在食物的传递过程中具有由上至下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中医上被称为“通降”。这四种药物有行气通便的作用,可以使胃和大肠气机正常通降,从而消除积滞。

  除了寒下法,根据不同的积滞类型,还有热下法、逐水法、逐瘀法以及润下法。在这四种方法的方剂中,也会时常出现大黄的身影,可以说它是下法中运用为广泛的一味重要药物。这是因为大黄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作用,彷佛一位英勇善战、威风八面的将军,可以荡除肠道内的各种“敌寇”。

  使用下法时的注意事项与吐法、汗法类似,通完大便后就要停服药物,以免伤及胃气,并应忌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