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和他创立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

  郑毓琳先生(1896年-1967年)是我国现代卓越的针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成功地将气功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卓著。

  郑毓琳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北娄村。自幼跟随其叔祖郑云祥学习针药。后拜其舅父曹顺德为师,又拜博野县南白沙村霍老顺为师,霍老对针灸、气功颇有造诣,尽得其传。1953年郑毓琳与长子郑魁山在北京开设中医诊所,1954年3月应华北中医实验所邀请为针灸医师,同年10月至临终一直任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

  郑毓琳注重热凉补泻手法,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临证针刺八法,施针时重用左手,左手与右手互相配合,认为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他提倡针刺与气功相结合,主张临证取穴,穴少而精,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胃脘痛、哮喘、崩漏、小儿积滞等疑难杂证疗效满意,针治眼病尤有独到之处。

  注重热凉补泻手法

  郑毓琳领悟《素问·针解篇》“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之旨,认为针治之要,是辨清虚实,分别施以补泻之法,无犯“虚虚实实”之戒。从实践中,郑毓琳总结出简化的热冷补泻手法。

  1.热补手法

  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穴,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务令气至,在酸胀感觉基础上,持针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转3~5次或9次,就有热胀感觉,若无,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热胀感觉,出针后揉按穴位。如针刺过程中,患者感觉迟钝,可令患者以鼻吸气,口呼气5~6次,另外也可配用震剖术,拇指向下刮针柄1分钟,以达取热目的。本法适用于脏腑经络的虚、寒证。

  2.凉泻手法

  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务令气至,在麻胀感觉基础上,将针向上提l~2分,然后拇指向后捻转2~3次或6次,就有凉麻感觉,若无,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凉麻感,出针后不揉按穴。如遇到感觉迟钝的患者,可令其口吸气,鼻呼气5~6次,同时亦可配用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1分钟。本法适用于脏腑经络的实证、热证。

  总结运用针刺八法

  郑毓琳根据《针灸大成》载“赤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穴”、“白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手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八种临床针刺补泻手法,即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金鸡啄米、鼠爪刺法八种手法。

  1.二龙戏珠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耍龙灯时二龙戏珠一样动作,故名二龙戏珠。操作方法:施针时使针刺感觉分两条线传导,包围眼珠为目的。如针刺太阳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针或捻转进入穴,针到一定深度,得气后,针尖先向上眼睑的方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的感觉传到上眼睑,至目内眦处,再使针尖向下眼睑的方向提插或捻转,使热胀或凉胀感觉传到下眼睑,至目内眦处,包围起眼珠。此法用于针太阳穴治疗一切眼病。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