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中医教你春季如何养生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内容。那么中医养生指的是什么呢?中医春季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男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女性中医养生的方法是什么呢?中医养生有哪些食疗配方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中医养生基本介绍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精、气、神。
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日常调养: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保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宜过于安逸,容易导致气机郁滞。
6、痰湿质:心宽体胖、皮肤油腻
体质辨识:湿质人群大的特点就是“心宽体胖”,腹部松软肥胖。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面色淡黄或黯,眼泡微浮,容易困倦。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
日常调养:饮食清淡,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湿方。
7、湿热质:脸鼻有油光,开口有异味
体质辨识:形体偏胖或苍瘦,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容易口苦口干,身体困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多滑数。
日常调养: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吃辛温助热的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
8、气郁质:易闷闷不乐、胸肋胀满
体质辨识:形体瘦者为多,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平素忧郁面貌。多愁善感、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胸肋胀满,或走窜疼痛,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大便多干,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日常调养: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玫瑰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等作用的食物。睡眠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酌情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调节。
9、特禀质:容易过敏
体质辨识:对花粉或某事物过敏等,哮喘、皮肤容易起荨麻疹,即使不是感冒也经常打喷嚏、流鼻涕。或有先天生理缺陷,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虾蟹、茄子、浓茶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可能有人会发现,自己的情况既符合气虚质,又有阴虚质的特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虽说中医大体分了9大类型体质,但很多人并非单一体质,往往表现出2种体质的特点,例如气虚质常常伴有其他特征,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虚痰湿的体质都是比较常见的。
如果症状并没有十分明显,建议可以到医院做专业的体质辨识,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天地之气总有时间的循环,这些循环中包含着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每到秋季,经过了万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气机开始衰退,实力不足也就必然要内收。为适应季节的收,人体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到“六收”。
收气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如果有气喘或咳嗽,则是肺气不收不降的表现。肺气不收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了外邪,肺气受到寒气逼迫就要上逆来抵抗,这时不能单纯收肺气,需要先发散外寒,常用药有麻黄汤、桂枝汤等;第二个原因是肺气本身不降,这时一般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身体也没有酸、懒等不适,可以将枇杷叶、杏仁、浙贝各10克用水煎服,有降肺平喘之效。
收神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半夏秫米汤,该方只有半夏、高粱米两味药,可以各取20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收精
精不收可能表现为遗精、遗尿,这是由于肾的收藏功能下降,如果患者没有舌苔厚腻、口苦、小便黄赤等湿热下注的症状出现,就应该考虑补肾固精了。遗精者可取桑螵蛸10克煮水服,遗尿者可取益智仁10克煮水服,二者分别有固精缩尿之功。另外,还可艾灸关元穴(肚脐直下三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也可固肾敛精。
收涎
中医将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称作“涎”,它具有润泽口腔的作用,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内经》中说:“五脏化液……脾为涎”,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涎液能润泽口腔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出现流口水等症状。想“收涎”需要先健脾,小儿流口水可用白术、茯苓、冰糖各10克,共研为末,放入瓷碗中,加水100毫升,入锅蒸30分钟,取药汁分3次服;成人流口水可用白术、益智仁、茯苓各10克水煎服,有健脾收湿之效。
收汗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收液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七、脚底中心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
效用:睡前按摩能提高睡眠质量,清晨按摩能带来一天的旺盛精力。常常按摩更可改善过敏体质,对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肿有较好的作用。建议用弯曲的食指关节挤压2分钟左右。
八、腿伸直时膝盖内侧凹陷处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效用:可用拇指按压或热水热敷。按压时尽量用力至感到明显酸胀。经常操作能调理脾脏功能,对面色萎黄 、皮肤粗糙、毛细血管破裂有较好的作用,能有效的制止面部痤疮的出现,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的消化功能,既可减肥,又能健体。
九、大腿根部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效用:摩擦大腿根部至发热,能促进肝脏造血和排毒。对黄褐斑、妊娠斑、痤疮、面色晦暗,面色黑等有较好的疗效,并能促进乳房发育,解除乳房胀痛。为避免皮肤受损,建议在润肤露或沐浴露的滋润下进行。
十、外眼角
所属经络:足少阳胆经。
效用:闭眼,用中指指腹按压外眼角是促进胆囊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明目的功能。
十一、臀横纹*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效用:按压臀横纹*有利膀胱健康,可改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雀斑和妊娠期,产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蝴蝶斑,可改善皮肤过敏,毛发焦枯,口唇淡白,目痛多泪等症。
十二、足背横纹*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效用:足阳明胃经本身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因此具有减肥的效果。胃经还可调整内分泌,可治疗面部痤疮,改善面部皮肤颜色,治疗口眼歪斜,还有隆胸丰胸,促进乳腺发育的功能,亦可治疗不思饮食,失眠和消化不良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