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是指在晚年收入较少或没有收入,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正常生活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往往以前不是国家职工,所以没有退休工资。解放后,城市就业人数增多,这类老年人只是一小部分,这部分老年人在农村所占比重较大.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有以下几种类型:

(1)依靠老伴型。这类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老伴,一般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心情比较愉快,已习惯这种赡养关系,或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最忧虑的是怕老伴早"走”一步,所以他们一般都十分关心老伴的身体健康

(2)继续服务型。老人为子女服务,如做家务、带孩子等,如果他们身体尚好,可能得到子女尊重,生活比较充实,心情也比较愉快。如不能得到子女应有的尊重,在家庭中又无地位,那么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3)有积蓄型。老人在青少年时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点钱,晚年虽然缺乏经济收入,但也还能维持生活,加上有的人还有子女赡养,所以,内心比较踏实。但是,随着不断地支出,积蓄逐渐减少,他们开始担忧起来。这些老年人往往性格较为内向,干事小心谨慎。

(4)有功型。虽然已年老体衰不能继续为子女服务,但以前曾为子女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在家庭中有一定地位,接受子女的赡养往往心安理得。但是随着年事增高,他们的地位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内心很羡慕别的有经济收入的老年人。

(5)无功型。这类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早期没有为子女成家立业出过多少力,目前又不得不靠子女赡养,一旦子女的态度不好,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极大,性格将明显变化,或者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变得防御性很强。其实,这种种心理变化都是强烈的自卑感引起的。他们常常自责或后悔,但口头上绝不轻易承认。他们往往和子女关系不融洽,在家庭中地位也较低。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闷闷不乐,喜欢一个人呆坐着度过时光了,内心有一种明显的被抛弃感。

(6)身心欠佳型。这类老人身体有病,自卑感极强,情绪大多不很愉快。如果晚辈对其还有抱怨,他们更觉得自己成r小辈的包袱,产生不如一死了之的念头。

总之,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大部分靠子女或亲友赡养,所以子女亲友的态度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变化有极大的影响。这类老年人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往往都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他们不敢奢望花费太多的钱去旅游或从事其他兴趣爱好,甚至连诊治疾病也考虑再三,怕增加子女负担。因此,这类老年人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