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拔罐治疗腹泻
腹泻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了,稍微吃了一点凉的东西,或者少穿了一件衣服着凉了,就会腹泻了。腹泻也就是我们说的拉肚子。腹泻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也不能小看了,由于腹泻引起的疾病还是很多的。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很多严重疾病的产生,比如肠胃炎等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来介绍一下治疗腹泻的新方法—中医拔罐。
患有腹泻的疾病以后,我们上厕所排便的次数明显增加了,而且比较稀薄,这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腹泻带走了我们身体的很多水分和其他营养元素,还容易给肠胃造成很大的负担。一旦出现腹泻的症状,我们会全身失去力气。腹泻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腹泻,在2—3周左右;一种是慢性腹泻,能达到2个月以上。中医拔罐是如何治疗腹泻的呢?
治疗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
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 3 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
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
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
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肚脐是养生要穴 拔火罐可治腹泻
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穴”。神阙穴是任脉上的腧穴,具有温通阳气、健脾和胃、强壮祛病、养生延年的功效,广泛应用在内、外、妇、儿等疾病的治疗上。现代研究也表明,穴位及经络都与神经末梢、神经束、神经节有着密切关系。这也就是脐疗能促进人体神经、体液调节,从而改善组织器官功能的道理所在。
肚脐对我们的身体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典医书《针灸甲乙经》中就介绍了很多在肚脐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比如拔罐、滴脐、敷脐、温脐、药物贴等等,但要注意的是,在肚脐部位是不能够针灸治疗的,因为很容易感染。
拔罐法
肚脐拔火罐能回阳固脱,治疗长年不愈的腹泻;能扶正祛邪,治疗风寒型感冒;活血祛风,以治疗顽固性荨麻疹;调和中下焦,疏通胃肠气机,治疗肚脐周围痛及腹痛。拔罐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但拔罐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寒湿型体质患者容易出现水泡,所以每次以10~15分钟为宜。
灸脐法
重灸神阙,有起死回生的效果。一般用艾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10~30分钟,能温中散寒、温补下焦,治疗虚寒腹痛,脾胃虚寒引起的呃逆、反胃、呕吐及脾肾阳虚导致的腹泻、水肿等。
敷脐法
神阙与任、督、冲、带脉相通,因此用药敷肚脐能通过全身各经脉发挥作用。贴敷肚脐的药物多为辛香药物,可以迅速渗透,到达组织及微循环,获得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敷黄连粉、牛黄粉能退烧;敷珍珠粉、丹参粉治失眠;敷砂仁、枳实能治疗消化不良;用吴茱萸、川芎各半研粉敷脐能降血压。
滴脐法
是将药物化为水液,滴于脐中,与敷脐异曲同工。有人称用藿香正气水滴脐治疗中暑,这是一个误区。藿香正气类药物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可用于夏季肠胃型感冒和部分中暑患者,但不适合所有中暑的病人。
肚脐是养生要穴,也是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作为腹壁的后闭合处,皮肤较薄,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凉或染风寒。有的女孩赶时髦穿低腰裤、露脐装,有可能因受凉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呕吐、腹痛、腹泻等。特别是月经期女性,盆腔处于充血状态,肚脐受凉会导致经血不畅,久而久之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有的人觉得肚脐脏,喜欢抠它,这样做也有健康隐患,因为肚脐的肌肤非常娇嫩,经常抠有可能引发感染,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肚脐。
拔罐治疗腹泻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火罐法,按操作方法的不同,火罐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闪火法
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点燃后,在罐内快速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
(2)滴酒法
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注意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
(3)投火法
是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适宜于身体侧面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