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夫妻生活是怎样的

  很多人会好奇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尤其近年来后宫戏不断上演,很多女性朋友热衷追剧的原因就是对皇帝妃子们的生活一探究竟。今天,小编也从心理学分析角度为大家揭秘历史故事,一起走进古代皇帝皇后的夫妻生活,此外,让我们看看现代女性魅力都有哪些!

  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嫔妃们可真是少之又少,然而就是这样,后宫女人依然逃不过各种勾心斗角,那么,皇帝究竟是如何分配后宫的夫妻生活呢?

  实际上,皇帝打算跟哪个后妃、宫人睡觉是完全不受“礼制”约束的,而且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以下说说皇帝“进御制度”之外的实际做法,而这些做法其实就是后宫实际上的临幸制度。

  1、艳遇

  皇帝有艳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算是宫中的临幸制度,但是皇帝难免也会做些糊涂事情,于是,当宫外的女子被宠幸后,会被带入宫中,纳入后妃队伍。

  杨师道《阙题》(卷34_3,指的是清编《全唐诗》的卷数,下同):“不为披图来侍寝,非因主第奉身迎。”“主第奉身迎”说的就是卫子夫在入宫之前与汉武帝的一次艳遇。据《汉书·外戚传上》,卫子夫原来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汉武帝到公主家里去,“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吃饭的时候,公主让她家的歌女唱歌助兴,汉武帝单单看上了卫子夫,借着更衣的机会,跟卫子夫云雨一番。后来,善解人意的公主就把卫子夫给武帝送到宫里,卫子夫终于成为皇后。

  2、招幸

  招幸就是皇帝把后宫里的女子叫来陪自己睡觉。

  还是杨师道那首《阙题》:“不为披图来侍寝,非因主第奉身迎。”“披图侍寝”指的就是招幸制度。据《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之。”王昭君就是被画师毛延寿在画像时丑化,结果皇帝天天看宫人画像物色美女,居然没有看上她,后来她主动承担了和亲的任务,等皇帝见了她本人,很是后悔。看来画像是很不可靠的,不如真人站在皇帝面前过目进行筛选。皇帝这样做,大概并非为了节省时间,而是看画像选美女侍寝有些趣味性和神秘感吧。

  唐诗中咏昭君(明妃)的不下百首,大多涉及到这种画像招幸制度所造成的误会。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卷23_32):“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画像不过是一张纸,皇帝的感情比纸还要薄。

  白居易《青冢》(卷425_28):“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

  唐玄宗的时候,宫人达到4万,要想招幸谁确实需要费些脑筋。据《开元天宝遗事》,这位风流天子发明了“随蝶所幸”的办法。他让宫嫔在鬓髻上插鲜艳的花朵,自己捉了蝴蝶放出去,蝴蝶飞来飞去,落在谁的头上,他就把那个女子招来过夜。这种临幸方式也称“蝶幸”。

  王建《宫词》(卷302-1):“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入殿门。众里遥抛新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这种用抛橘子的方式决定是否侍寝,无疑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还有投骰子的方式,谁投中谁侍寝,骰子被称为“剉角媒人”。

  在位仅三年的唐敬宗还发明了一种风流箭,用竹皮做弓,纸中藏香做成箭。敬宗让美人站在一处,他亲自弯弓射箭,射中者染上一身浓香,夜中侍寝。当时宫中有俗语:“风流箭中的――人人愿。”

  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冯润与高菩萨的奸情还是被孝文帝知道了,彭城公主向皇帝揭发了这一丑闻。彭城公主是北魏宫中有名的美人,年纪轻轻就亡夫成为寡妇。

  冯氏的同母弟北平公冯夙一心想得到公主,公主不情愿,冯润准备让其弟强娶。彭城公主便偷偷带着十余侍从跑到前线向皇帝求救,同时告发了冯氏淫乱后宫丑事。冯润得知公主投奔孝文帝后,心里害怕,如坐针毡,就与其母常氏商议对策,常氏请女巫施法术,祷告诅咒孝文帝一病不起。

  此事又被小黄门苏兴寿暗中禀报皇帝。孝文帝回洛阳后,逮捕高菩萨、双蒙等六人逐一审问,证实了事情的原委。他不禁肝肠寸断,伤心加上旅途劳累,一下子就病倒了。

  当晚,孝文帝躺在含温室中,命人将高菩萨等一干人在门外跪成一排,再召见冯氏。他命宦官搜冯润身,若发现有短刀就立即斩杀。冯润痛哭流涕地招供请罪,孝文帝脸色铁青,心中颤栗。他随即召来彭城、北海二王说:皇后失德,但自己不忍心废她,怕冯太后九泉下寒心。让冯氏一个人在宫中闲坐,如果她自己有良知,自己会去死的。

  经受这次沉重打击后,孝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死于南征途中。临终前,他密诏彭城王:“我死后,恐怕无人能制服皇后,你们可用我的遗令将她赐死,仍按皇后礼制厚葬,别败坏了冯家的名声。”常言道:一寸相思一寸灰。无助的思念,或许更让人心灰意冷,唯有一死方可一了百了!孝文帝死后,彭城王、北海王等按皇帝遗令,强迫冯润服毒而死。

  古代皇帝到底有多少老婆

  所有的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吗

  在中国,谈到皇帝们的婚姻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发表以后,人们更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皇帝们都是妻妾成群的,千古无一例外,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于不知不觉中又步入了一个误区——

  从上古到清末,中国一直是一个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行的社会,这种现象甚至到了民国时代仍没有多大改变。

  一夫多妻的始作俑者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但皇帝是其大的受益者,这一点恐怕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出发,有人进而推论出每个皇帝都有数不清的妻妾,换言之,至少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事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指的是什么

  要分辨皇帝有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首先就要弄明白“三宫”、“六院”及“七十二嫔妃”的确切含义。

  何谓“三宫”?

  三宫,其意本来是指古代诸侯夫人的宫,《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有“甸粟而纳之三宫”的记载,范宁注曰:“三宫,三夫人也。”杨士勋疏曰:“礼,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故知三宫是三夫人宫也。”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宫”指的是诸侯夫人(顶多是个王后),而不是皇帝的妻子。

  “六院”疑是从“六宫”演义而来。“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后来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郑玄解释说,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汉书·马皇后纪》:“后辞曰:‘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这两个“六宫”都是用的引申义。

  “七十二嫔妃”来历不详,或许是从“三”的倍数而来,或许纯是言成数以表其多。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显然是个杜撰的名词。那么,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

  翻一下《二十五史》,任何一个朝代的“后妃传”之前都会有一段大同小异的概述。

  我们不妨摘引一段:

  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姪,凡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所以正嫡妾、广继嗣、息妒忌、防淫慝、塞祸乱也。后亡,则媵为继室,各以其叙。无三媵,则娣侄继室,亦各以其叙。继室者,治其内政不敢正其位号,礼庙无两袝,不并尊也。鲁成风始两袝,宋国三媵,齐管氏三归,《春秋》皆讥之。《周礼》内宰,其属则内小臣、阍人、寺人次之,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女史、典妇功、典丝、司服又次之。《昏议》称“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不与《春秋》、《周礼》合。后世因仍其说,后宫遂至数千。(《金史·后妃传》)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妻子其正式的称呼应当是:“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叫法,如:

  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才人、美人、昭仪、姪娥、傛◆、八子、充依、良人、采女、淑妃、淑媛、贵人、常在、答应、女史等。

  这些皇帝的妻子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隋书·后妃传》中记载,在隋代“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

  很明显皇帝的妻子不能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称之,那么,皇帝的妻子能不能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数字来计量呢?

  “妻妾成群”一个被夸大了的神话

  皇帝的妻子,是一个外围可宽可窄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宫里的女子(皇帝本人的亲生母亲及女儿除外)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妻子,但若是如此划分,则嫌太过宽泛,事实上皇宫里百分之九十的女子是不能得到皇帝垂青的,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关于宫中怨女的描写。所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所谓“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苏逢),真是举不胜举。

  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在皇帝的*范围之内的女人就算是皇帝的妻子,我们采用的是“于史有证”的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界定皇帝妻子(包括“妾”)的数目的。还是让事实说话好。

  统计仍然是从西汉时代开始,中国史学家柏杨先生在其巨著《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一书中把秦代以前,乃至上古传说时代中的君主之妻都列入“皇后”篇内,窃以为不妥,因为我们本文讨论的是皇帝之妻而非君主之妻。

  皇帝之妻本应从秦始皇算起,但秦始皇时代却既无皇后妃嫔之名,又无任何有关的记载,我们只能采取暂付阙如的态度,从西汉时代开始我们的统计。

  西汉一代一共有皇帝12人,其中在正史中一夫多妻者7人,他们是: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

  其中刘邦有妻5人,她们是:高皇后吕雉、戚夫人、赵夫人、管夫人、孝文太后薄氏;刘恒有妻3人,她们是:孝文皇后窦氏、慎夫人、尹妃;刘启有妻3人,她们是:孝景皇后薄氏、孝景皇后王娡、栗姬;刘彻有妻6人,她们是:孝武皇后陈娇、思皇后卫子夫、尹婕妤、李夫人、王夫人、鉤弋夫人赵氏;刘询有妻3人,她们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孝宣皇后霍成君、王婕妤;刘奭有妻3人,她们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元皇后傅氏、中山太后冯媛;刘骜有妻4人,她们是:孝成皇后许氏、孝成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

  另有5位皇帝据正史记载是一夫一妻,他们是:惠帝刘盈、少帝刘弘、昭帝刘弗陵、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萧梁帝国有皇帝5人,除武帝萧衍有妻子3人、元帝萧绎有妻子2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陈帝国有皇帝5人,除一任帝陈霸先有妻2人,五任帝陈叔宝有妻3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北朝北魏有皇帝十八人(包括东魏和西魏),其中除道武帝拓跋珪有妻3人,明元帝拓跋嗣有妻2人,太武帝拓跋焘有妻3人,文成帝拓跋浚有妻2人,孝文帝元宏有妻4人,宣武帝有妻3人,文帝元宝矩有妻2人以外,均为一夫一妻。

  北齐有皇帝8人,其中除文宣帝高洋有妻3人,武成帝高湛有妻2人,后主高纬有妻4人以外,全部为一夫一妻。

  北周有5个皇帝,其中除武帝宇文邕有妻2人、宣帝宇文赟有妻5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隋代有皇帝5人,除文帝杨坚有妻3人,炀帝杨广有妻2人以外,其余3人均为一夫一妻。

  唐代计有21位皇帝,一夫多妻者包括:太宗李世民(有妻2人)、高宗李治(有妻3人)、中宗李显(有妻3人)、睿宗李旦(有妻2人)、玄宗李隆基(有妻5人)、肃宗李亨(有妻2人)、代宗李豫(有妻2人)、德宗李适(有妻2人)、宪宗李纯(有妻2人)、穆宗李恒(有妻3人)、懿宗李漼(有妻3人)、昭宗李晔(有妻3人),其余几位皇帝均是一夫一妻。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有帝3人,太祖朱温有妻3人、末帝朱友贞有妻2人,二任帝朱友珪一夫一妻。

  后唐有皇帝4人,庄宗李存勖有妻4人,明宗李嗣源有妻4人,愍帝李从厚、末帝李从柯均为一夫一妻。

  后晋有两个皇帝,高祖石敬塘一夫一妻,出帝石重贵有妻2人。

  后汉有皇帝2人,高祖刘知远一夫一妻,隐帝刘承祐有两个妻子。

  后周有皇帝3人,太祖郭威有妻4人,世宗郭荣有妻3人,恭帝柴宗则为一夫一妻。

  前蜀帝国有皇帝2人,高祖王建一夫四妻,后主王衍一夫三妻。

  南吴太祖杨行密一夫二妻,让帝杨溥一夫一妻。

  桀燕帝一任帝刘有光一夫二妻(帝位只有一任)。

  南汉帝国计有4个皇帝,除四任帝刘继只一夫二妻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闽帝国计有4个皇帝,一夫多妻者3人,其中惠宗王延钧一夫二妻、康宗王继鹏一夫二妻、景宗王延曦一夫二妻,四任帝王延政为一夫一妻。

  后蜀帝国有皇帝2人,其中高祖孟知祥一夫二妻,二任帝孟仁赞一夫一妻。

  南唐帝国有3个皇帝,其中烈祖李升一夫二妻,后主李煜一夫二妻,元宗李璟一夫一妻。

  北宋计有9个皇帝,其中太祖赵匡胤一夫三妻、太宗赵光义一夫四妻、真宗赵恒一夫六妻、仁宗赵受益一夫八妻、神宗赵顼一夫五妻、哲宗赵煦一夫二妻、徵宗赵佶一夫八妻,而英宗赵曙、钦宗赵桓均为一夫一妻。

  南宋王朝计有9位皇帝,其中高宗赵构有妻7人、孝宗赵伯琮有妻5人、光宗赵惇有妻2人、宁宗赵扩有妻3人、理宗赵贵诚有妻3人、度宗赵孟启有妻4人,其余均为一夫一妻。

  辽帝国计有10个皇帝,其中世宗耶律兀欲有妻2人、圣宗耶律隆诸有妻2人、道宗耶律洪基有妻3人、兴宗耶律宗真有妻2人、天祚帝耶律延禧有妻4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金代计有皇帝9位,其中太祖阿骨打有妻5人、熙宗完颜亶有妻2人、四任帝完颜亮有妻20人、世宗完颜雍有妻3人、章宗完颜璟有妻4人、宣宗完颜珣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

  至此,后氏便正式成为皇后。随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场官员们的拜礼。行拜礼后,尚仪(掌管宫廷礼仪起居的官员)向皇后跪奏:“礼毕。”皇后遂离开座位,由尚宫引回宫(即闺阁)。使臣则乘辂车回朝廷汇报。

  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宫的仪式。宫廷内,于当天黄昏后戒备。皇帝身着冠冕坐于殿上,五品以上官员站在东、西朝堂前,宫女、侍卫则按上朝的仪式站立。奉迎使臣身着朝服,手持节,乘辂车,率领仪仗到达皇后家大门外,侍卫及出行仪仗在此列队迎候。仪式开始后,主妇(皇后之母)先走出房外,站立于西侧,面向南;奉迎皇后的文武官员则站立于大门外,文官在东,武官在西。

  皇后由尚宫引路,傅姆(为古代专门照顾、看护皇族、贵族子女的中年或老年妇女)引导出宫,登上堂屋。宫女等侍卫则如同宫廷上朝仪式,侍奉在皇后身边。

  使臣进入院内,向主人宣读皇帝的制书,并宣布:“令月吉日某等承制,率职奉迎。”皇后遂登上重翟车(古代专为皇后乘坐的一种轿车),由女官、侍从引导,驶出大门外。使臣及百官各自乘车或骑马,与仪仗、卫队簇拥着重翟车,浩浩荡荡驶入皇宫。

  此时宫内早已陈设停当:在皇帝大殿门外东侧,搭建一座皇后的临时“寝宫”,面朝南;大殿内西南角搭建一座皇帝的帷帐,面向东,地上铺有两层席,陈设屏障。仪式所需的各种礼器、仪仗均已摆放、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待皇后乘车进入宫中,钟鼓齐鸣,以告知宫内外。皇后被请下车后,先入“寝宫”整理衣饰。再由女官引导到大殿门外,向西站立。官员奏请皇帝入座,女官随后引导皇后进入大殿。

  随后,再由皇帝在前引导,与皇后一起进入帷帐内。殿中省(唐代掌管皇帝衣物、用品及日常生活事物的机构)官员迅速在帷帐内摆设宴席。皇帝拱手让皇后入席,两人一同坐下。帝、后在进食中,也有“同牢”、“合卺”仪。待宴饮完毕,尚宫先引导皇帝入东房,脱去冠冕,换上常服;再引导皇后入帷帐,更换服装;后,尚宫又引导皇帝进入帷帐。至此,婚礼结束。

  后代皇帝的婚礼仍基本沿袭唐代的仪式和程序,只是在使臣人选、行礼的方式上有变化。清代皇帝的婚礼因皇后采用选秀的方式确定,其仪式中就无“问名”、“纳吉”之仪。

  万历皇帝的变态心理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

  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

  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

  本来唯一臣子们和万历能和解的机会在于皇后死了就好了,那样的话万历就可以封郑贵妃为皇后,按立嫡的原则,大臣们就没话说了。偏偏这位多病的皇后硬是正位中宫42年,和万历死在同一年。

  皇后贤孝,很得太后欢心,废不得。不知万历和郑贵妃有没有药死皇后之意,但是大臣们倒是料到了郑贵妃进位中宫的可能性。(是否万历怕一旦皇后暴死,内外都怀疑他和郑妃而廷议纷纷没有动手?而又或皇后自己也有虑及于此,分外防备小心?这就不得而知。)

  长寿的皇后粉碎了君臣可能的和解的机会,不得不于万历29年立了长子。也许这就是天意。

  这场无谓的君臣间的较量是旷日持久的,消耗了万历帝励精图治的决心,所以他消极反抗,既然辛辛苦苦当个明君,百年身后,心爱的女人也不能和自己永远在一起,反倒是那个毫无感情,与一段肮脏记忆有关的宫女长伴地下。我能体会万历帝感受到的巨大的失落和打击。他不理朝政,他贪财,也许都出于这么一种报复的心理,既然拗不过你们,万年之后我也将永远痛苦。

  那这*还好好治理作什么,好是把天下的财富都搜刮来送给小儿子,至于*被弄得怎么千疮百孔,留一副烂摊子给老大去继承好了。所以他不问朝政,只顾拼命搜刮,重重赏赐福王(即郑贵妃之子)。他隐居深宫,谁也不能见到他,只有小儿子福王的可以。

  ( “帝深居久,群臣章奏率不省。独福籓使通籍中左门,一日数请,朝上夕报可。“ )凡大婚,王府等都十倍于前例。据《明史》记载,“帝所遣税使、矿使遍天下,月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搜括赢羡亿万计。至是多以资常洵。临行出宫门,召还数四,期以三岁一入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甚至民间都有“先帝耗天下以肥王”的说法。可为印证。

  所以只要大肆搜刮天下之财给心爱的小儿子就好了,也许这正是变相的传天下给小儿子。至于国家的情况愈来愈坏,这有什么要紧的,只要不危及到自己身前就行了。你们不是非要他继位吗?好,正好留副烂摊子给他,这就是对固执的大臣们和上天命运安排的报复。

  所以无论大臣们多么沉痛的指出形势多么危急,甚至直接了当的说“天下将有陆沈之忧”!他居然仍然无动于衷!这不仅仅是黄仁宇所说的“消极怠工”了,这应该是有一种报复快意的变态心理了。万历帝也许是故意要如此的。

  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看了明史,我觉得因为嘉靖的刚愎独断,大臣完全屈服于皇权,矫枉必过之,万历不能不戒之,他只能屈服于臣子。因为道理是在大臣一方(他自己也一定这么认为),但对万历个人而言是极其沉重的打击。而幼年时期严厉的管教,使他的性格趋于阴沉。所以他不能直接对抗就来阴的报复——搜刮天下给小儿子,留烂摊子给大儿子,如是而已。

  明朝的皇帝不能左右舆论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皇权都很重,但是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就是明朝的皇帝不能左右舆论,这一点我觉得其实是导致两朝皇帝不同的一个根本原因。

  明朝在开国以后,制度已经十分完善,而儒家的道德观也进一步深入人心,这些制度和道德观不仅约束中国人,也约束高的统治者——皇帝。

  所以在明朝,如果皇帝做出大臣们认为有悖传统伦理道德的事情,即便皇权再强大,大臣们也要拼死抗争,以求正名。而皇帝又深深的苦恼于这些制度和传统道德对他们权力的束缚,他会和现在的我们一样觉得这些大臣食古不化,但是他又不想用权力来强制的贯彻自己想要的政策,因为这样他会被舆论写成昏庸或残暴的皇帝。这样就行成明朝*中,统治者和官员的一个无法解开的矛盾。

  所以从孝宗皇帝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皇帝和大臣互相抗争与博奕的长篇肥皂剧。武宗追求的是*和享乐,所以他选择逃避政务。嘉靖想要认回自己的父亲,但是他无法逃避,于是他宁愿名声不要了,对*的大臣大加惩罚,也许在他的道德观里,孝这个字更加重要有一点。

  万历的问题在于,他从小只是这个国家的名义元首,如同现在君主立宪国家的国王,没有任何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太后,司礼太监,内阁这三个权力所有者中执行运作的。

  当然,内阁的权力大。但是,和君主立宪大的不同在于,那时候的国家,还是皇权至上,而这三者所依仗的权力,也全部来自于皇权。也就是说,万历作为一个人,没有多大的*,却是所有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从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获得了真正的权力之后,很难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长期的地位与权力不平衡所遭受的怨恨,导致他抄了张居正的家。但是他还是无法左右舆论和制度。

  明朝的大臣对道德和制度的遵守如同走火入魔。他们孜孜不倦的要求皇帝遵守每一项制度,甚至剥夺了皇帝选择储君的权力,在与大臣所做的抗争失败后(这些抗争来源于很多平时因为制度而引起的其实很小的事情),万历逐渐的开始麻木,因为他清楚他无力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的构造自己的蓝图。

  在面对这些时候,有些人会更加的奋进,有点的开始选择逃避。万历属于后者,他把享乐作为自己人生的大的目标,并因此到处搜刮钱财。

  上面有人说为什么明朝的皇帝那样,明朝却可以维持那么长时间。首先,明朝皇帝的人格怎么样,我们是从清朝的书上看来的,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满清*对明朝的皇帝进行了诋毁(直接的证据:清朝,朝鲜,日本在朝鲜卫国战争中对战争记述的不同)。

  但这毕竟只是猜测,事实上,明朝的*更多的也是因为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来维持,这些制度正是带给皇帝无数烦恼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于创造了这个能够维持一个庞大帝国运做的制度。从万历那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万历很小不能管理政务的时候,各个机构和人物已经充分的替代了皇权的作用,来维持*的运做。

  在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各项分工非常明确,又有充分的监督(不是廉洁监督)。即便皇帝每天什么都不做,国家依然很正常运转。正如前面所说,这有点像现代的君主立宪,但是和君主立宪本质的不同也就是皇帝,这里的皇帝是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

  没有人和机构能够威胁到皇帝的权力,所以除了南宫复辟(因为政变人是前皇帝,现太上皇),明朝从来没有发生过宫廷政变,虽然明朝的皇帝很少揽权,因为朱元璋在之前已经为他的子孙们把权力都揽好了。

  皇帝的作用在于,大家需要这样一个赐予权力的来源。所以在万历死后,那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在互相争夺皇权,因为他可以带来自己的权力。说到这里不能不佩服朱元璋的天才。

  但是朱元璋的这套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因为权责分担过细,权力之间互相制衡(皇帝也不是绝对*的,前面所说,他无法左右舆论),导致了*效率极其低下。

  在一般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和支撑,问题不是很大,但是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大面积的灾荒,侵略,*的运作能力就显得跟不上,国家机器的运转就成了问题。这种毛病同样传染到军队中,极大的降低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我们知道,其实一个军队如果有一个很强的将领长期统帅,战斗力往往比较强,如岳家军,戚家军等等。

  但是,明朝的军队建制很复杂,统帅军队的部门很多,即便是出战,也不是统帅一个人说了算,大的有皇帝,下面有兵部的部署,五军都督府的管制,旁边还有个皇帝派的监军,下面的部下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卫所的,未必就服你。而且明朝军队的统帅往往是文官,更加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像所谓戚家军应该是明朝军队里的另类了。

  在明朝后期,魏忠贤和崇祯皇帝又极大的干扰了这个官僚体系的正常运作,所以明朝的*在内外交困之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其实在明朝当皇帝挺惨的,清朝就比较不错。康熙想废哪个儿子重新立哪个当太子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大臣往往就只能揣摩圣意,我想万历一定会比较羡慕。

  清朝的政令传达和贯彻比较彻底,少争论,尤其是在某些无谓的事情上,比如皇帝的那些无聊的家事。

  这可以理解为*的好处,因为相对的讲,明朝比清朝稍微*一点(这里的*仅限大臣)。而清朝皇帝的意志对国家影响比较大,*官员后除了执行具体政令的,就只有顾问的作用了。但是这样一个全是奴才的有效率的社会,我想未必会有人喜欢。

  结语:从以上的文章中,小编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爱情感悟。虽说如今一夫一妻制使得婚姻生活有所保障,但是千万不要因此就忽视掉毁坏爱情的因素,比如第三者插足、又比如婚外情等等现象。所以,聪明的女人要知道如何经营婚姻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