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 论太极拳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其力学原理皆符合物理学运动原理。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肢体的公转与自转,太极拳的特点圆活、灵动,下面随着太极拳实战练习一下吧!

  论太极拳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太极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说,太极拳的运动可从物理学说中找到一定的规律。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

  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太极拳是一种立体圆形运动,人体是太极拳的球心,围绕着身体重心展开一系列的圆转活动。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

  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学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动静结合练习太极拳,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练习目的,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协调性。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

  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太极拳运动核心

  1、轻松柔和,圆活自然

  圆活自然是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做从容不迫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拳是圆运动在连绵不断的画圈运动中就会表现出圆活自然的动态形象。

  画圈运动要求自然而然,不要紧张,不用拙力要求轻而不漂,松而不散,柔而不软,和而不乱,因而出现了轻松柔和的运动形象。

  圆是中国古老不变的美,而太极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练习太极拳要将周身圈在一个圆内,*的舒展。

  2、上下相随,连绵不断

  上下相随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按照招式动作的顺序做动作而产生的。由于动作有先后次序必然反映到肢体运动的上下关系上,这就会出现上下相随的动态形象。

  由于太极拳运动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做一个接一个的画圈运动就会出现连绵不断的动态形象。在前一个动作到位时在似停非停之际,接做下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能如此做到,就能表现出连绵不断的运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