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的起源与发展 马术比赛的规则有哪些
提到骑马,很多人脑海里应该都能呈现出那么一幅画面,马术就是起码的时候所要掌握的技巧与技术,很多人暂时还不是太清楚马术的定义,以及马术的来源,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马术的相关知识,现在来了解下吧。
目录
3.马术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4.马术的基本步法练习
马术得起源和发展
马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公元前680年古代奥运会设有马车比赛。中国的马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兴于周代,盛于唐代。
现代马术运动始于欧洲。古代为了做到战车所用的马匹在战场上移动准确性和精确,常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后来就发展成为马术比赛。
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查尔列斯顿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早的马术俱乐部。1953年首次举办世界场地障碍马术锦标赛。1966年起举办花样骑术锦标赛。
马术比赛1900年首次进入奥运会,当时只设障碍赛一个项目。1912年,马术比赛扩大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从1952年起,女骑师被允许参加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马术也成为奥运会中唯一一个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决定: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将在香港举行。
马术比赛需要骑师和马匹配合默契,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能力。
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分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每项均设团体和个人金牌,共产生6枚金牌。
2000年花样骑术团体项目10个队参加,每队4名运动员,1998年世界锦标赛的前八名、欧洲锦标赛冠军获得参赛资格,东道国澳大利亚队自动获得参赛资格,每个协会限报1个队。
个人项目50名运动员参加,除去团体项目中的40名运动员外,其余10名运动员根据世界排名确定,每个协会多两名运动员。
障碍赛团体项目16个队参加,每队每个项目4名运动员,1998年世界锦标赛的前六名、1999年欧洲冠军、非洲锦标赛冠军获得参赛资格,东道国澳大利亚队自动获得参赛资格,每个协会限报1个队;个人项目15名运动员参加,团体项目的运动员也可以参加个人项目的比赛,每个协会多两名运动员。
三个赛团体15个队参加,通过世界锦标赛、泛美锦标赛、欧洲锦标赛以及其他地区奥运会预选赛选出,东道国澳大利亚队自动获得参赛资格;
个人项目36名运动员参加,通过世界锦标赛、5个洲际锦标赛或奥运会预选赛或国际马术联合会公布的世界排名确定运动员参赛资格。
1734年美国弗吉尼亚成立查尔列斯顿马术俱乐部,这是世界早的马术俱乐部。1953年首次举办世界场地障碍马术锦标赛。1966年起举办花样骑术锦标赛。
马术比赛1900年首次进入奥运会,当时只设障碍赛一个项目。1912年,马术比赛扩大为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
从1952年起,女骑师被允许参加奥运会的马术比赛,马术也成为奥运会中唯一一个男女同场竞技的比赛项目。作为一个团队,马匹和选手将共同获得奖牌和名次。
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决定: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将在香港举行。
马术比赛需要骑师和马匹配合默契,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能力。
老北京的马术比赛:远在元代,在大都城里就有了赛马活动。那是蒙古人定都北京以后,便把他们喜爱的跑马比赛带到了北京,并逐渐在京城盛行。
当时朝廷还将这种活动和兵役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制度,特别是遇有大型集会时无不将赛马骑射作为活动内容。
马术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所以这项活动在皇室的提倡下,渐渐推展至民间,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
老北京的赛马场多分布于外城内和城门外,举办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到九月。其中正月的赛马多在白云观西面和安定门、德胜门外;二月在天坛东侧的太阳宫;
三月在东便门内蟠桃宫西南侧;四月在西直门外的万寿寺西面;五月在永定门南面;六月在先农坛东墙外;七月在黄寺北面;八月在广安门外南侧;九月在钓鱼台附近。进入十月以后因天气转凉,赛马活动便停止了。
参加赛马的有各种人物,马匹都是自备。参赛的人可相互约定会面比赛时间,人数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平时也可随时来练习跑马,互相观摩骑术和马技。
老北京的赛马方式多种多样,但与西方的马术比赛有一定的区别。西方的赛马活动只讲究速度,“以速度为上选”,而不论走马和赛车,评判胜负只以速度快慢为标准。
而老北京传统的赛马活动则注重马的步伐,一般有走马、跑马、颠马三种。走马是看马跑时马步的稳健、美观;跑马是比赛速度和耐力。颠马是在比赛时马的颠簸姿势要优美,花样多。
比赛时多以鸣枪为号,众骑士精神抖擞,扬鞭催马,只见一匹匹赛马连跑带颠,时而高跳,时而摇摆,奔腾向前。围观者无不高声喝彩,兴奋、紧张、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清末时北京出现了一种叫“赛马会”的活动。它不是我国传统的赛马,而是所谓西式的赛马(即马术比赛)。大约在清宣统末年(1911年),顺天府划给北京西绅俱乐部一块约200多亩土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西便门外莲花池附近。
当时这一带还很荒凉,赛马场建成后,使这里逐渐热闹起来,每有赛马比赛,是人来人往。赛马场内设有看台、票房、彩房、马圈和赛手休息室等。每逢比赛之日,京城各界爱好者(包括一些在京的外国人)纷纷前往,马场内外,万头攒动。每一售票及发彩票窗口,均分别标明骑士和赛马的号码,光顾者既可专购一种赛马票,亦可兼购多种赛马票。
而富商大贾或酷爱此道者,多破费巨资,成批购得一种或多种票,以求获得重彩。这种“赛马会”活动断断续续地一直到民国后期,以后便日渐衰退,那些曾人声鼎沸的赛马场也消失了。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左右吧,我国的马术运动这时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发展了起来,随着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还有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中国的马术搭上了顺风车,向着未来驶去。
可是中国的马术到了现在的阶段为什么还是停留在学步时期呢?先来分析下国内的马术情况。
一、马术在人们心里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人觉得去景区骑个马照个像就算是马术了,所以说国人对马术的关注不够多。
二、马术的高消费,仍然是国人不太愿意接受马术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是想体验到正宗的马术教学或者买一匹好马,其花费远高于高尔夫运动。
三、国内的教练员技术基本都低于国际水平。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现在国内就是看热闹的人远远多于看门道的。
四、业余游乐骑马有广大的需求,可是马场条件高低不一,有的国际水平,却收费死贵,而且数量不多;有的就是一片沙地,用钢管一围,条件简陋,而且普遍都是自娱自乐的形式,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马术网的乌老大就说过,北方的马场大但是糙,南方的马场小可是精。我想如果南北方可以互相渗透一下可能这种局面会好很多。
五、马术装备专业度不够,世界马具品牌很难在国内买到,话说回来就是能买到也没多少人用得起……
虽然我国马术面临着这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我国的马术还是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的。
一、多在人民群众中推广,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马术的益处和乐趣,以便于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多进行马术表演或者马术游行,让人们更近距离的接触马术,了解马术。
三、学马术要从娃娃抓起,多开办国际级的马术学校来从小就培养未来中国马术的领军人物。
四、国家多出台些有利于发展马术的相关政策,比如允许在内地进行赛马,适当放宽相应政策。不过我认为这样一来也会出现许多其他相应的社会问题。
马术中缰绳应如何使用
骑手在马背上对马的控制与在马下相同,骑手的身体语言传达给马相应的暗示,马依此做出反应。
教练John Lyons曾说:“暗示是骑手与马之间的信号。骑手建立足够的条件,正确的回应会自然产生。如果骑手没有得到回应,那么回到所建立条件的起点,重复,再重复,再重复,直至回应自然出现。”
这种骑手与马之间的信号包括手、腿、重心、坐骨的扶助性动作。
对于手,每一个马人的优良标准是给予和要求。当骑手提出一个要求性暗示,而马做出正确回应时,骑手应该立刻停止这个暗示。
即使是在松缰的状态下,也要保持这样的暗示关系。骑手和马嘴间要保持一种敏锐的细微的感应,使马处于一种“在缰之中”的状态。骑手需长时间的在马背上去学习所谓“感应”的真正含意。
骑手的手应随马颈的运动而微微的向前或向后移动,保持压力的一致。如果手僵硬,那么缰就会在运动中交替着一松一紧,也就是在一下下的拉马的嘴。
如果在马颈向前运动时,缰却反向拉紧,这就等于做了一个与运动冲突的扶助动作。
西部马是通过缰在脖子上做出的暗示来转弯,马会从脖子贴住缰的那一侧转开,转向另一侧。如果骑手需向右转,首先应向右看,然后把手放低,向右移动手使左缰贴在马脖子左侧上,释放压力。
尽量练习保持手部只在桩头两侧的鼓包的范围内移动。如果手过多的拉缰,马脖子就会变成和缰对立的状态,马在转弯的时候头可能会偏向另一侧,而非弯向移动的方向。
(如果向右转时手过多的向右拉缰,那么左缰就变得过短,向左侧拉住马左嘴角,马在右转时头就会向左偏。)骑手需使马在移动中身体跟随鼻子,呈弓型状态。
西部教练将贴住脖子的缰称为“间接缰”,朝着转弯方向的缰为“直接缰”。德克萨斯教育家Terry McCutcheon曾教学生建立正确使用间接缰的观念。
“很多的骑手倾向于拉缰穿颈,这样的方式使马的鼻子转向外侧。我所教的是用直接缰使马的头和脖子做出转弯正确的姿势,而后运用间接缰跟进,并且用腿将马推向缰建立的转弯方向。骑手需要明白这种缰腿结合的方式。”
马鞍的正确使用
一个好的马鞍可以让骑手处于舒适的状态,同时也能让马处于良好的状态,容易对骑手的指令作出准确的反应。
骑手在选择鞍具时一定要选择与自己所选择的马术运动项目相符的鞍具,否则会影响马术技术的提高与发挥。如何选择一盘适合自己的马鞍,也是许多骑手迷茫的问题。
每一匹马的高低和骨骼结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严格地说每一匹马都应该有相匹配的马鞍,这样既可以避免马匹出现鞍伤,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互换鞍具而导致的相互之间的疾病传染。与此同时,马鞍的选择既要适合马又要适合人。
野外骑乘非常注重马鞍的选择,它有宽宽的附着面,分散了马背对马鞍的受力,使长距离行进马更舒服。
但是,西部牛仔鞍有很多种,轻重差别很大,近年来更多的马友都会选择较轻的澳式牛仔鞍或者专用野外长途骑乘的耐力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骑坐区域相对柔软,马鞍与马接触的区域设计的很宽,轻易不会伤及马的背部。
另外,现代新型耐力鞍在综合鞍的基础上增加了牢固的前把手及双层鞍座,不仅增加了马鞍的舒适度,又给骑手以安全感,且强固的前把手还能够确保马鞍鞍骨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趴鞍。
结语: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马术的相关知识,很全面地为大家呈现出了马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比赛规则,还有练习技巧等等,希望能够对各位热爱马术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在立定期间,骑手的双手保持着控缰,腿与马保持着接触,使骑手和马都集中注意力,同时避免马后退。立定时马后退发生于两种情况,一是在令马停止时没有保持其推进力,二是控经太猛或太紧。
因此,手的扶助要柔和不能用力太猛,令马停止的同时保持其推进力,马就能立正站稳并为再次前进做好准备。
后退
后退通常由立定进行,是使马前肢沿后蹄迹左右对称向后运动,一完步有 2 个节拍其着地顺序为:左后蹄和右前蹄一右后蹄和左前蹄两对角肢几乎同时抬起,同时落地.后退的步伐要正直、有力、不慌不乱、四蹄必须灵活自如地抬起和落地,马保持正确的姿势。
扶助
后退时,骑手上身稍向前倾,减轻马后躯的负重,轻轻控两缰,使马后退。令马后退几步后,再弛缰,使其停止,然后再令马后退,依此方法逐次后退,但后退次数不可过多,后退距离一次不可过长,一般为 3 一 5 步。
改变方向
改变方向,即变换里怀。里怀是指在马场内躺马运动时,骑手向着马场中心的一侧。如骑手右侧向着马场中心时,叫右里怀,左侧位于马场中心时叫左里怀。改变方向时,应当使马体的屈曲适合它行进的曲线,即在不改变步法、节奏或速度的情祝下,马的身体应随行进曲线,由头至尾相应弯曲,但后蹄迹必须跟随同侧前蹄迹并在同一线上。
这种姿势又称“内方姿势”。在训练中实施变换里怀,是为了使马体左右侧关节及肌腿等得到均匀锻炼,也使马体左右侧运动均衡,同时训练骑手马上平衡及内外方控马的能力。变换里怀通常有斜角变换和直角变换 2 种。
斜角变换里怀时,马匹在横蹄迹线行至隅角处回转,沿对角线行进,在到达对角线隅角处变换里怀进入横蹄迹线,再通过隅角继续前进。
直角变换里怀时,马匹由横蹄迹线通过隅角进入纵蹄迹线后,于横*线处回转,通过横*线到达对侧纵蹄迹线处变换里怀,再沿纵蹄迹线前进。
扶助
保持正确骑乘姿势,将体重稍移于内侧。内侧腿在马肚带处的胁侧保持着正常接触,外侧腿在肚带的后方保持着正常接触,如需要较大的推进力,用内侧腿给一个快速的推压即可.内侧手轻轻控缰保持方向.外侧手稍压缰.控制马的步法并促使马体屈挠,同时控制马的头颈不向内侧过度弯曲。
向右转,骑手右手(内侧手)略外展,引导马头颈偏向右侧,右腿(内侧腿)于肚带处保持马向前运动,左腿(外侧腿)于肚带后方控制马的后躯过度向左摆动。
左手(外侧手)向内压缰,右手略外展向后,使马保持向右弯曲前进,当变换为要求的方向后,两腿和双手再回到正常的位置与马保持着联系。左转与右转的扶助动作相反。
转圈
马匹在 6 米.8米 或10米直径的圆圈内做圈线骑乘,称为转圈。如果直径大于 10 米,称为转大圈。转圈是为了使骑手熟练“内方姿势”的操作及保持平衡,训练马匹屈挠及保持在转圈运动时的正确步法与姿势。
影响马步伐品质的因素
步伐同马的工作能力密切相关,不同等级的马,其步伐品质有一定的差别。例如等级不同的 3 岁奥尔洛夫马,平均步幅可相差42厘米以上,每分钟步数可相差 3.3 步;前苏联纯血马的步幅,可因等级不同,相差 46.25 厘米,每分钟差 1.65步。
马匹运动的速度取决于步伐的两个主要指标,即每一步的长度和单位时间内的步数。而这两者随马的类型、品种、年龄、肢势、调教、体质、神经类型、疲劳程度等不同而差异很大。
如肢势不正的马,则步样(四肢运动的式样)不正。肩、系短而峻立的马,步幅小,运动缺乏弹性。过度兴奋的马,运步缩短而步频增高。瞟情差、疲劳的马、步态不稳、步幅缩小。
调教可使马的运动更加协调。改善步伐品质但,如调教中不根据马的类型、品种、个体特点而过高要求时,反而会过度刺激马的神经系统,致使步伐品质降低。
在调教或训练时,必须慢步与快步经常交替进行,掌握好马的步度,即运动总时间(快步时间+慢步时间)与快步时间的比例,如马的运动总时间为 30 分钟,其中慢步 20 分钟快步10分钟,则称为 1 / 3 步度。
只有合理的步度配合,才能减少马的疲劳,锻炼马的体质,提高工作效率。一般运动锻炼可用 1 / 3 步度,加强锻炼可用 2 / 5 步度。
跑步
跑步,其特点是先以一后肢着地,之后为第二后肢和对角前肢同时着地,后为另一前肢着地,随后又以此着地顺序离地而重复这一过程.一完步有3 个节拍可听到 3 个蹄音,有一个悬空期,后着地的是左前肢时(左前肢领先),为左跑步,其蹄迹顺序为右后蹄一左后蹄和右前蹄一左前蹄。
以右前肢后着地的(右前肢领先)则为右跑步,蹄迹顺序为:左后蹄一右后蹄和左前蹄一右前蹄。
跑步时,后着地的一前肢承受极大的冲击力,易疲劳。因此,在训练中应左右跑步交换进行。所有训练成熟的马都应当既能做左跑步也能做右跑步。
当后着地的前肢(领先前肢)和后着地的后肢(领先后肢)出现在同一侧时。马的跑步是协调的。即“正跑步”或“协调跑步”。在马场内做圈线骑乘时,马总是从内侧的前肢做跑步,即向左跑时做左跑步(左前肢领先)向右跑时做右跑步(右前肢领先)。
当马做左跑步右前肢领先或做右跑步左前肢领先时,称“反跑步”或“反对跑步”这时骑手会感到不舒服。
在跑步中,骑手的髋部和背腰放松是非常重要的,上身要随着马步伐的节奏而运动,如果骑手的背腰紧张僵硬,骑手就会在马鞍上颠,这样马和骑手都会感到不舒服,双手应与马头颈的运动相协调而均匀控缰。
跑步根据其步幅和速度,又分为工作跑步,缩短跑步、中间跑步、伸长跑步及反对跑步等。
工作跑步
是介于缩短跑步与中间跑步之间的一种步法。是马匹尚未训练成熟,马匹自身表现出正确平衡的一种跑步,要求马匹保特“受衔”姿态,运步均整,四肢轻快,轻盈而有节奏,飞节动作良好。
扶助
在要求跑步前,要控制好原步法。马必须在控制下用推进力平衡向前跑。内侧手控制跑步的方向,外侧腿向后,在肚带后面马的胁侧给以适当的推压,同时用内侧腿保持着推进力,马即可进入正跑步。随着马步法的变换,骑手必须放松保持平衡,双手与马头的运动相协调。
袭步
袭步又称竞赛跑步,它是马速度快的一种步法。其特点是对角肢分别落地,一完步有 4 个节拍,应听到 4 个蹄音。蹄着地的顺序,做左袭步时,是右后蹄一左后蹄一右前蹄一左前蹄,做右袭步时,是左后蹄一右后蹄一左前蹄右前蹄。
在 4 个蹄都离开地面时有一短暂的悬空期。但是,因速度加快,两前蹄和两后蹄着地时间相连在一起,所以只能听到2个蹄音.骑马做袭步令人激动兴奋,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骑手要练习袭步首先要打好平衡稳定的骑乘基础和较强的控马能力。在袭步中马体的外形伸展相当大随着速度的加快,其步幅加大或频率加快,但不管速度多么快,其步伐总是有节奏,马体保持着平衡。
扶助
令马跑袭步时,骑手的两腿决速向内推压,给以较大的推进力,直到达到要求的速度在袭步中骑手身体的重心在膝和马镫前方。缰要握短,身体前倾,但仍要保持“肘一手一口”呈一直线,双手必须与马头颈的运动相协调,不能影响或限制马体伸展。
如果在袭步时骑手采取身体前倾姿势,需将马镫带稍调短,否则骑手会失去平衡而在马鞍上颠。
马在飞驰运动中,有时马匹因过度兴奋而不愿服从骑手的指令,以至骑手难以让马减速和停下来。遇到这种情况时骑手首先不能紧张,要有控马信心,切不可单靠双手猛拉收缰,这样马不但不减速停下来反而有可能跑得更猛。
有效的控马方法是
双脚向前用力踩镫,两手把细收紧,一只手勒细不动,另一只手可反复收缰放缰锉动衔铁,直至马变的服从为止。
三、步法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