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养生有哪些内容

精神养生。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动形养生。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焘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祛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祛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凋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载,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亦十分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天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提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病,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杂。邹铉在《养生奉亲书》中提出:"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而命药。此为养老之大法也。”该学派认为,食养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志等作用.以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其学术观点,以扶持为主,制方原则在于"中和”,老人药饵,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并应与食养结合,一是温养肾气,二是健脾理气,即重在培先、后天之本。用药要根据四季气候和年龄阶段的特点,因人而异,未病先防,养脾气,填肾精。遣方用药,既要禁忌妄用汗、吐、下法诛伐太过,又要防止滥施补涩雍滞,宜采用中和之法.选用甘平之剂缓补平调,并与食养相互配合,以达延年益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