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春夏正是养阳时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很有指导价值。"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按照中医理论,阳气是与阴精相对而言的.它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有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明代名医张景岳甚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保养阳气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凉饮冷。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中的阴阳消长变化,势必影响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古代医家根据春夏阳气旺盛的特点,提出夏养阳的养生之戒.就是要使人体内的阴阳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保持体内阴阳的协调。那么,怎样做到"春夏养阳”呢

调精神以养阳。中医认为,骤然大喜可导致心阳之气涣散,故春夏需注重精神调摄,凡遇事皆应恬淡虚无,淡然处之,切忌大喜大悲,以保养阳气,当然恬淡虚无并不排除正常的情志活动。

慎起居以养阳。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身体起居也应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如清晨起床应早些.起床洗漱后可在室外清静之处散步或慢跑,以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夏日不要贪凉露宿,或夜卧冰冷潮湿之处,以免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袭后,阳气为邪气闭阻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春夏之时性生活也宜审慎安排,总以适中为度,以防房劳太甚,耗伤元阳。曹迁栋认为"大凡快爽处,即是受病处”.强调"于快意处发猛省”,就是告诫人们生活起居宜谨慎安排,万不可只图一时之快。

节饮食以养阳。不要过度饮冷,尤其是老年人、幼儿以及素体阳虚之人须慎食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免伤脾胃阳气,老年人每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饮食尤有讲究,如煮饭松软而易消化;煮粥宜用新米煮成糜状为度,食后能使脾胃健运,五脏安和。

巧运动以养阳。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的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一般地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总以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微汗出为宜。若能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阴阳调和,百疾不生。

食疗以养阳。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对素体阳虚之人趁此时采用适当的食疗方法则往往能收到益气温阳,强壮却病的效果。具有益气温阳功用的食物,如雄鸡、鲫鱼、大枣、胡桃等.以及具有温阳祛寒功效的药粥、药饼等均可酌情食用,但阳盛体质或疮疖炎症患者饮食不宜过温。

借药治以养阳。在一般情况下,春夏之季多温热病症,每取寒凉的方药进行治疗。然而素体阳气赢弱者.虽时值盛夏酷暑,仍可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等益气补阳之品,以使阳气渐复,神爽体健。此外,还有一些虚寒病症,每至冬季则易发作.往往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协助人体"春夏养阳”,以保证在秋冬仍有较强的抵抗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作。

此外,夏属火,应于心,心气旺于夏。祖国医学认为.心脏主管血液的运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水谷精微,汗为津液所化.故"血汗同源”,"汗为心液”。夏季出汗过多则易损伤心气心阳.出现心悸、气短、神疲、失眠、恶寒、舌淡等症,可将五味子、乌梅捣烂与姜汁、砂糖兑和饮用,也可服参麦饮、五味子饮(糖浆)等养心阴,助心阳。适当喝些酸梅汤等也有裨益.因其能敛汗生津,以复心阳。对心脏病患者,炙甘草等也不失为良剂。

当然,阴阳是互相关联的。春夏之令也要注意适时减少衣着,防暑降温,勿过食辛热之品,以防阴精过度耗伤,日久损及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