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红泥 红泥矿源的由来及分类

  紫砂壶之所以那么名贵,和它的制作泥料是有很大关系的。紫砂泥料是非常稀少的,而且还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泥料也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紫泥、红泥以及绿泥。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紫砂红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认识紫砂红泥 2、红泥矿源的由来

  3、紫砂泥红泥的分类及分布 4、红泥分类之辨

  5、紫砂红泥的赏析 6、紫砂矿料“桃花泥”的特性

  7、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 8、朱泥与紫泥的区别

  9、一位壶友对大小红泥的看法 10、朱泥和赵庄小红泥的区别及其制作特性

  11、紫砂泥名称的标准化及其意义

  认识紫砂红泥

  紫砂红泥是紫砂泥料中常见的一种,红泥同时也被分为很多类,不过,一些人想知道红泥到底产自于哪里的,它有什么独特的特征。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下吧。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1、 在我国历史上专门产红泥的地方——赵庄,现如今也不产红泥了。根据当时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不过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了。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3、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紫砂红泥的赏析

  红泥是宜兴紫砂陶土另一主要的泥料之一。红泥亦称“小红泥”、“朱泥”、"朱砂泥"、“石黄泥”等。原矿呈黄色或黄绿色,经烧成后成大红色、赤红色、朱红色、淡红色,故名。主要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窑温略低,较适制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

  窑温:约1100℃。收缩比:约14%。

  泥性:烧成温度偏低,收缩比稍大,干、湿度控制较难,石英、云母含量较丰。

  难度:窑温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稍高,则收缩大、变型、塌陷、铁质溶点较易产生。烧足,呈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

  特点:热淋变色率较大,红泥原矿愈用愈红。泡养一段时日,令人刮目相看,判若二物,呈现“包浆”之美。

  冲茗特性:逼热高,迅速果决毫无矫饰,泡茶老手之最爱,茶汤明快大方,善恶分明。

  冲茗: 由紫砂矿淘炼而成的上乘泥料,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泡茶香气十足,最适合乌龙、铁观音、岩茶、普洱等。

  注意:朱泥是属于红泥,但并不完全等于红泥,他只是红泥中之精品。他俩的关系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近年来朱泥矿明显减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另外,红拼泥是红泥拼调了其他泥料,并不是在壶的外面图上红色。

  紫砂泥红泥的分类及分布

  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赵庄山(石黄)朱泥:在宜兴任墅赵庄山(西山矿区)大黄石与大黄石之间的夹层内所开采出来的嫩泥属红泥类,因其石黄含量较高故常叫石黄嫩泥,泥矿呈土黄色,烧成后颜色呈桔黄透红色,养后显黄里透红。成器后表面相对细细腻光润,表面略有较淡的细皱。因收缩偏大,故难成大件,故以200CC以下的小壶较多。

  小煤窑朱泥: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氧化铁含量高,经由窑烧后成品偏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表面光滑细腻,略有较淡细皱或。因收缩比较大,故以200CC以下小壶较多。

  兰山朱泥:又称小红泥,宜兴市洑东乡东面的矿区所开采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铁经由窑烧会变成朱红色(又称小红泥),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跟一般红泥含矿量不同泥质较多,故常被认成朱泥,但实际收缩较朱泥小又大于一般红泥。相对轻易出容量较的壶。

  黄龙山朱泥: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与其它矿原不同,黄龙山朱泥矿含砂量重,故常有人用其来做仿古朱泥。不外黄龙山朱泥中的朱泥当中泥经质上层的只有不到三成。

  红泥:也叫大红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红泥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出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新壶初用,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朱红,泡茶日久则泛起如朱泥般的大红色 。

  只要用纯原矿制作的泥料烧结后的成品呈红色,这种矿料(包括泥料)就可称为红泥,实际上,在民国以前,也的确如此。只是到了民国以后,日本人将优质红泥制作 的壶作为茶道中的一个用器,才给其一个更加优雅的名字:“朱泥”,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于是,后来的*人也延续了这个称谓。当 时,黄龙山泥料还未大规模地开采,紫砂泥料主要出产于黄龙山南麓一个叫做“大水潭”的地方,这里的泥料主要以紫泥为主,包括神话般的“天青泥”。当时也有 红泥,主要产自黄龙山西北的赵庄山。但赵庄山矿带的泥料和黄龙山矿带的泥料内部成分有很大差异,主要是含铁量较多的粘土,矿料性质为粉砂质泥岩。后来,在 黄龙山矿区的开采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烧结后也呈红色的泥料,但这种泥料中石英成分较多,为粉砂质页岩。因此,虽然烧成品同呈红色,但矿料却大不相同。后 来,黄龙山西北的川埠又发现了一种烧结后也呈红色的泥料,矿料外观为团结状的泥土,连粉砂泥岩都算不上了。

  虽然烧结后同呈红色,但是泥和砂烧结后的气孔率却大不相同,泥制成品烧结后不透气,砂质成品烧结后仍然保持一定的透气性。透气性,决定了紫砂壶的保鲜效果和 保温效果。如果说紫砂材质的特点就是透气不透水,那么烧结后不透气的泥料实在不能称为紫砂了,虽然颜色能呈深浅不一的红色。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也要遵循这一规则。历史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改变历史,而是发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出于各种现实的需要改变对历史的解释。这多少有些类似法律制度的建设,在不改变法律的前提下,改变或增加司法解释,就能简单满足立法和司法的需要。

  今天,如果说红泥不属于紫砂,很多人会不高兴的,少部分利益相关者更会成呈群体状起而攻我。其实,只要不是为了用紫砂壶贮藏茶水,透气不透气倒真的无所谓 (这样说,做紫泥绿泥的人肯定也不高兴),更何况红泥的烧成品在色彩审美上的确能给人以紫泥和绿泥无法实现的情趣呢。但是,这并不妨碍将红颜色的壶做泥壶 和砂壶之分,为最大化地因循传统,我将用粉状泥土和粉质泥岩做成的红泥料称为红泥,将砂质页岩做成的红泥料称为朱砂,以示区别。

  紫泥,问题集中在所谓的“底槽青”和“天青泥”。底槽青和天青泥是一个神话,底槽青是近代神话,关乎顾景舟;天青泥是一个历史神话,关乎周高起。当神话成为 一种普遍的需要的时候,戳穿神话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限于本文主旨,这里不戳穿这个神话。我只能说,据我的研究考证,顾景舟的底槽青只是黄龙山四 号井的老紫泥,周高起的天青泥只是大水潭的老紫泥,烧结后呈类似暗肝的紫色(老紫泥烧成后都是这个颜色),只不过这种紫泥出矿时矿料呈天青色。

  绿泥,更为复杂,因为绿泥的品种更多。绿泥的神话是所谓的本山绿泥,一种只出产于黄龙山,纯度很高的绿泥,烧结后呈黄色,根据烧制温度不同、烧制气氛不同而 又有乳黄、青黄(黄中偏淡绿)之别。如果烧结后能出现青色、绿色、灰色或带各色斑点,则是不纯的绿泥,即本山绿泥中混有紫泥和红砂的成分。这种矿料,叫团 泥。丁山方言“团”、“段”不分,落在文字上就有了区别,语言经过文字一转化,团泥就成了段(duan)泥了。

  如果泥砂不分,矿址不辩,成分不别,红泥就可以当朱砂卖,老紫泥就都可以说是底槽青,本山段泥都能称本山绿泥。学术不规,商业无德也就可以有德了,这就是目前紫砂市场的普遍现象,也是问题所在。

  结语:红泥是紫砂泥料中第一种,常见的有大小红泥、大红袍、朱泥等。不过,虽然它们同属于红泥类,但是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哦,看完本文你现在能够分辨出来了吗?红泥的特性是不是也都清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