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 得先拯救传统文化
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而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在400年前根据中医名家的学说以汉文编就的《东医宝鉴》,将由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作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被误传的“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好像并未特别强烈地刺激那些陷于中医存废的吵嚷声中的人们。
对于近的中医存废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医“痼疾”的探讨,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报道称拯救中医药,必先祛除文化“自虐”。
这篇稿件引述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的话说:“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不仅是中医之痛
1879年,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旗帜鲜明地主张“废除中医”。
随后,一批近现代史上的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废医”主张,更是言辞激烈,事隔近百年,杀伤力仍在。
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认为,中医只是“手艺”,“没有客观的凭准”,鲁迅在《呐喊 自序》中对中医中药的讽刺更是影响深广——“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就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的胡适也说:“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
民国时期有一场更大规模的中医抗争运动。1929年,*第一届*卫生委员会在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刘瑞恒的主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案”,终因受到社会强烈抵制而未果。
“妓女、吸毒和中医问题都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在民国倡导“废除中医”的余云岫,在当了政协委员之后,把中医和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
这些在今天听起来仍嫌刺耳的极端之论,诞生于“天朝大国”快速坠落时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兴西学,弃旧学。到五四运动时期,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更加汹涌。
就在这些意图建立“新世界”、断然弃绝旧文化的声浪中,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自信也哨然失落。
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削弱,中医与自身的传统断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中医存废困境,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拯救中医,先要拯救传统文化。
长期关注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科技部专家贾谦认为,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教育使中医质量下降,是近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几乎全盘接受让中医学元气大伤。
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