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 拔罐的常用器具和误区

    喜欢中医的朋友们一定都拔过火罐吧。其实,拔火罐和针灸一样,也是一种基于中医的物理疗法,并且,不得不说,拔火罐被誉为物理疗法中优秀的疗法之一,那么你知道拔火罐的常用器具是什么吗?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们都知道,拔火罐的作用机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作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理气血和提高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文将具体介绍拔火罐的常用工具和拔火罐的常用误区,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拔罐的三种器具

  竹罐

  选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竹罐的优点在于取材较容易、经济易制、轻巧而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等。

  对于民间应用来说,其实只要具有完整的空腔,形成相应密闭的空间就可以了。而对于其选取的材料,要各取所需,一般没有统一规格,可按一般习惯使用就可以了。但要按不同的治疗部位选择不同类型的罐子。

  陶罐

  这类器具是选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大小不一,并且确保罐口光滑平正,肚大并且圆,口和底较小,形状像腰鼓。这类器具的优点是吸附力大,但是缺点就是易于破碎、损坏,同时要说的是,不便于携带。

  陶瓷罐是用陶土或瓷土烧制而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凸,形同竹罐。近年陕西有医者制成球型瓷罐,系仿玻璃罐外形。

  陶瓷罐主要用于火罐法。

  陶瓷罐密封性好,不漏气,吸拔力强,缺点是罐具笨重,落地易碎。

  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的一种,它的形状如球状,罐口平滑,并且区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它的优点是质地透明,进而使用时可以观察被拔罐部位皮肤充血情况、以及瘀血的程度。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并且不易携带。

  拔罐疗法的使用有三个误区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械的或加热的方法,驱除罐内的空气,利用其负压,吸附皮肤,在局部造成微小的皮下淤血。

  有磁疗功能的拔罐器

  第二,针对市场上一些有磁疗功能的拔罐器,人体自身带有非常微弱的磁场,附在罐内的磁铁磁力很强,会对人体自身磁场产生干扰。

  如果使用过多的磁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害大于利的。他认为,对“磁疗”的宣传和追捧更像是一种“时尚”,因为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对“磁”的功能只有零星记载,并未真正形成体系。

  非医疗机构的场所不去

  第三,一些非医疗机构的场所如洗浴中心等也会提供拔罐、刮痧等服务,虽然方便,但建议好不要去,因为某些场所没有严格的消毒,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

  多人习惯用中医的拔罐来治疗疾病或者去除疼痛、缓解疲劳等。拔罐也确实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但自行拔罐时的注意事项却很少有人留意,下面就向大家详细介绍。

  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预防晕罐

  和晕针一样,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选取适当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选择原则是:局部平坦、松驰,且能保持固定一定时间。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可造成罐具脱落。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一般多选卧位,一是此体位易于固定的操作,二是罐具脱落不易摔碎。

  避免烫伤

  应注意熟练掌握各种吸拔之法,动作要正确、迅速。每种吸拔法之注意点,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一下的是,在机体凹凸不平处,特别是关节部位拔罐时,往往不易操作,即使拔住,也容易发生漏气。

  结语:看了本文大家应该都知道,拔火罐就是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理气血并且提高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文还介绍了拔罐常用器具和常用误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