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自测身体疾病
拔罐是中医里面一种比较常见的看病手法,很多人身体不适的时候,经常会选择拔火罐的方式进行有效治疗。那么,如何通过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病情呢?拔罐的好处又有哪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进行拔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一起看看吧!
目录
1、拔罐的介绍 2、拔罐后皮肤颜色看疾病
3、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什么 4、拔罐后皮肤颜色变化
拔罐的介绍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而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
常用工具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1.竹罐
(1)材料与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优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仅可以用于肩背等肌肉丰满之处,而且应用于腕、踝、足背、手背、肩颈等皮薄肉少的部位,与小口径玻璃罐比较,吸附力具有明显优势;另外,竹罐疗法在应用时可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吸拔于腧穴或体表,即可通过负压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借助药液的渗透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3)缺点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故不宜用于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与制作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
(2)优点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3)缺点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3.抽气罐
(1)材料与制作抽气罐为一种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采用罐顶的活塞来控制抽排空气,
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使罐体吸附于选定的部位。
(2)优点抽气罐不用火、电,排除了不安全隐患且不会烫伤皮肤;操作简便,可普遍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3)缺点无火罐的温热刺激效应。
拔罐后皮肤颜色深
拔罐色彩深浅与疾病轻重有关,拔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拔罐在中国晋、唐年代就已成了盛行的医治和保健办法,是中医特征医治的一种。它是以杯罐为东西,选用热力、抽吸等办法,排除其中空气,形成负压,吸拔于穴区或特定的部位而起到必定医治作用的一种传统疗法。
拔罐色彩深浅与疾病是有很大联系的,首要表现为:
罐印紧黑而黯
通常标明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缺乏,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呈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通常标明病程已久,需求较长时刻来调度,如走罐时呈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
通常提示有部分寒凝血淤。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
深浅纷歧,通常提示为气滞血淤之症。
淡紫伴有斑块的
通常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淤。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标明此有关内脏衰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罐印鲜红而艳
通常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呈现。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
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呈现,不高出肌肤,如在某穴及其附近会集,则提示此穴所有关的脏腑反常或存在病况。通常在临床上走罐寻觅此类红点用针刺来医治、调节内脏功用。
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
或虽有但启罐后当即不见,康复常色的,提示身体根本正常或病况尚轻。
行罐或坐罐,简单起水疱
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呈现较多小水疱时,预示由水湿所造成的,会有抱负的效果,需求接连屡次拔罐。
若走罐时呈现风团(如急性荨麻疹状)
提示为风邪所造成的,或是过敏性体质。跟着病况好转,罐印也会跟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并预示病况好转。
7、丹砂红点
所谓的丹砂红点值得就是在拔罐之后,皮肤中出现了皮纹,而罐印中则出现了丹砂红点,这是由于患者体内湿气过重造成的。
拔罐颜色改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得了解中医拔罐的作用和特点,才会知道拔罐颜色改变所代表的意思,不同的颜色改变代表了患有不同的疾病。
只有具体、确实的了解了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拔罐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功效作用。
由于中医讲究体质的辨证论治,拔罐后观察皮肤的颜色、气味等,可以了解此时身体的状况以及自身体质。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拔罐。
拔罐有助祛湿解暑
自古以来,拔火罐都是以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特定拔罐部位,产生刺激经络穴位,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拔火罐常用于感冒、颈肩腰腿疼痛、肥胖、头痛、中暑、青春痘、胃脘痛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拔罐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等功效。夏季拔罐除了解暑湿外,也有利于解决空调环境导致的汗孔闭塞,暑热内蕴不能发散,从而引起各种暑夹寒湿之症。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祛湿、解暑、逐寒等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后皮肤颜色显示病症
1、起罐后,没有罐迹,或者虽有罐迹但立即消失,皮肤恢复如常,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邪较轻。
2、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3、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4、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6、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肝区罐斑
1、起罐时出现有潮红色疹状,属肝经实火,可出现头痛、易怒,面红耳赤、尿黄、便干等症状。
2、起罐时罐斑*发青时,表明患者有肝炎。
3、起罐时如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圈内呈白色状,为气滞即生气所致。
4、周围出现紫圈为脂肪肝。
5、大面积出现潮红色,并伴随肿硬状为酒精肝。
6、整个肝区出现紫色或紫红色为血粘稠度高。
7、出现紫青色并僵硬壮为肝硬化。
8、有紫青斑出现,斑中有白色相间,可能部分伴有肝腹水。
脾区罐斑
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疹状时,表明为食欲不振或食后两肋胀满,大便稀并可伴有眩晕,倦怠等症状。
2、起罐时如出现紫红色并有隆起的现象,表明有脾肿大征兆。伴随脾气暴躁,性情不稳。
3、出现红色或潮红色并伴有毛孔粗大现象,表明脾脏湿热,恶寒,出虚汗。
4、出现凹陷状,表明脾脏功能运化较差,无力,行动迟缓,性子慢,不喜言语。
5、出现淡紫色或紫色圈圈表明气滞,脾气不好,经常发脾气。
6、整个出现紫色或紫红色,为高血脂,血粘稠度高,可能伴随有血压偏高现象。
胃区罐斑
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有胃病。
2、起罐时*为白色,属胃寒病,表现为胃痛,遇寒疼痛加剧。
3、起罐时如出现有红色,表明上火、食欲不振、积食等。
4、起罐时如出现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气状。
5、周围出现淡紫色圈圈,为浅表性胃炎。
6、周围出现深色紫圈圈,为慢性胃炎。
7、有凹陷状并伴有淡紫色,为萎缩性胃炎。
8、呈凹陷状,并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下,蠕动慢。食少,大便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