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异常要加以注意

正常出汗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汗出得异常不是好事,可能提示身体出现某些异常或某些疾病。

多汗。有的人特别能出汗,即使在冬季,手脚也总是湿乎乎的。这是一种病态,有研究认为,多汗症可能和基因有关。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无汗的人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也可能会无汗。

自汗。即平时容易出汗,活动后更厉害,常伴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气短怕风等症状,这多半因为卫气虚弱、体表不固所致,应益气固表。

盗汗。即入睡后出汗,醒来就汗止,常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失眠、口干咽燥等症状,大多是由于阴虚内热、阴津外泄而出汗,应滋阴清热。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证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战汗。即全身战栗后出汗,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黏汗。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热,服用解热退热药后的一种病汗。此种汗表明身体湿热不清,需通腠理,祛湿热,方可痊愈。

黄汗。汗色变黄,似黄表纸色,多因大汗后冷水冲浴,寒湿之邪入内,或因寒湿郁结肌肤腠理之间,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

血汗。汗液淡红,如洗肉水样。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每致汗液变红。现代医学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病变多为肺气宣萧失常,见于肺虚病人。

头汗。以头面部出汗为多,是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若兼有四肢发冷、气短,多为阳气虚。重病患者若突然额头大汗,则是病危警告。现代医学发现,突然间一侧额头出汗,多是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可能患有动脉瘤。

偏汗。俗称"半身汗”,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手足汗。心情紧张时会手脚出汗,而经常两手潮湿和冰冷,则多因脾胃湿蒸,气虚、肾虚所致。

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者。

臭汗。汗臭如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味更浓烈,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胭窝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尤以青春期女性更多见。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出。

微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外,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气味。

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煳焦味或烯煤味。此症状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见于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此外,高热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孕妇分娩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陈的脱汗,都是不同病变或不正常的奇汗。

发生上述种种汗出异常之症,不可盲目敛汗、止汗。既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又不可掉以轻心,应以"治病必求其本”为原则,及时请医生辨证施治,以早日康复和恢复正常的排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