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这几个点让癌症靠边站
胃癌还有一种称呼就是恶性肿瘤,是人类疾病的一大杀手。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它,人类的健康似乎一直受到它的威胁。虽然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治愈它,但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饮食上,可以选择避免它。下面就是小编内大家整理的关于胃癌的一些医学知识,以及我们日常如何规避胃癌的风险,应该怎样才能做好疾病预防!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胃癌高发地区,不良生活方式是得胃癌的主要原因,防治胃癌一要避免危险因素,二重在早诊早治。
Ⅰ期:应及时手术切除,术后定期随访,5年生存率约85%,也就是说大多数Ⅰ期胃癌患者都能活过5年。
Ⅱ期:定为Ⅱ期,均需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同时适当中医药治疗,5年生存率约56%,也就是说:约一半的Ⅱ期胃癌患者都能活过5年。
Ⅲ期:如何手术?需不需要术前化疗?术后如何综合诊治?解决好这3个问题需要内科外科联合会诊,且要评估好患者的身体状况。
Ⅲ期胃癌患者正确得当的治疗,约有1/4的人能活过5年。
Ⅳ期:该期胃癌是名符其实的“晚期胃癌”,手术不是可选方案,除非急救、解决梗阻的需要,中医支持治疗、辅以适当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方案。
目标就是改善生活质量。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5%。
胃癌
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
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
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病因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
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
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
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
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
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
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
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
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4.遗传和基因遗传
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病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
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
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