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三大原因导致经期紊乱
经期紊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女性健康问题,影响着很多的女性。那么月经不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月经不调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会引起经期紊乱的三大要素,以便女性更好的采取对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月经紊乱是指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包括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痛经、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某些症状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引起月经紊乱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一、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如压力过大,正值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会抑制脑下垂体的功能,使卵巢不再分泌女性荷尔蒙及不排卵,月经就会开始紊乱。同样,长期的心情压抑、生闷气或情绪不佳,也会影响到月经。
温馨小贴士
对于这种原因引发的经期紊乱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只要我们能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况就能够加以避免了。简单来说,首先我们可以多做运动,每周进行一到二次,就能够充分改善精神状态了。其次,我们可以吃一些具有减压功效的食物,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二、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
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其他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席汉氏病等;肝脏疾患;血液疾患等。使用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内分泌制剂或采取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均可能发生月经不调。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产生闭经。此外,某些妊娠期异常出血也往往被误认为是月经不调。、
1)荷尔蒙失调
是常见的子宫出血的原因,尤其是在青少女及更年期的妇女,因为荷尔蒙失调所造成无排卵性的出血,所以造成初经或快停经时,月经呈现混乱的情形。
另外会造成子宫内膜无限制的生长,以致于生长到子宫本身无法负荷的内膜厚度,造成突破性的出血,所以往往经血量在初期是少量、深褐色的,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演变成大量出血。
温馨小贴士
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此外,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
2)甲状腺的问题
甲状腺机能若有过低或过高的现象,会造成卵巢功能失调,也曾有乱经的现象。
温馨小贴士
经期不要滥用药物,应注意保暖,忌寒凉刺激,防止寒邪侵袭,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尽量控制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经期要注意饮食调理,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之品,以免寒凝血淤而痛经加重。
3)肝功能不好
女性的规律性月经来潮与机体内分泌的雌激素是息息相关的,当乙肝患者肝功能不好时,雌激素在肝脏内被灭活的机能下降,致使体内雌激素相对增多,引起卵巢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女性月经不调等乙肝的症状。
肝功能不好会让女性荷尔蒙减慢,造成子宫内膜增生,引起不正常的出血。
温馨小贴士
在饮食上,平时生活中要多吃一些有益肝细胞修复的食物,比如说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类、豆制品、牛奶等。
此外,每天不要让自己太劳累,禁止熬夜。多参加室外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注意保持乐观情绪。
三、不良生活习惯
很多女性面对经期紊乱的问题时,往往不会从自身进行考虑,而是更多的会从疾病或者药物的角度加以考虑。但是事实上,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经期不调现象的出现,那么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经期紊乱呢?下面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吧。
1)贪凉
女性经期受寒,会使盆腔内的血管收缩,导致卵巢功能紊乱,可引起月经量过少,甚至闭经。
温馨小贴士
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不妨在食谱中添加大葱、豆类、南瓜、大蒜、生姜、栗子、橘子等食物;另外,醋、酱、植物油、辣椒、胡椒等调料及炖牛肉、鸡肉高汤,都对这种情况引起的月经不调有一定作用。
2)便秘
便秘可能会引起女性月经紊乱。直肠内大便过度充盈后,子宫颈会被向前推移,子宫体则向后倾斜。如果长时间反复发生子宫后倾,阔韧带内的静脉就会受压而不畅通,子宫壁会发生充血,并失去弹性。若子宫长久保持在后倾位置,就会发生腰痛、月经紊乱。
温馨小贴士
甜蜜药方,取麻油、蜂蜜各一匙,搅拌后服用,可滋润肠胃、促进肠胃蠕动。
杜仲茶是便秘者的上好饮品,可解除便秘、减少脂肪。每天早晚或饭后喝柠檬汁,能增进肠胃消化,减肥并有软便功效。核桃、酸奶、青梅干都是润肠通便的零食;少食用咖啡和多吃香蕉也能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弄巧成拙。
3)滥用药
滥用或经常大量使用抗生素,对女性而言可致月经失调、不排卵、闭经,这可能是药物抑制和伤害了人自身的抵抗力,导致了机体功能障碍。
温馨小贴士
良好的自身免疫力会帮助你抵抗轻微的小病。不要随便给抗生素“升级”。一旦用了高级的抗生素,再用低级的就不起作用了,因为病菌对其已产生了耐受力。因此,用药应询问医生,“升级”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