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掌握传统杨式习练技法

  练习太极拳能体现出水平的就是技法,把太极拳中的技法练好了,那么太极拳的水平也会相对的提高了,我们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对掌握要点不能搞清楚,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练习太极拳首要的就是了解太极拳的要点。

  技法包括很多,在太极拳的很多技能中,都有自身的特点。

  碾步

  什么是碾步"杨式太极拳的碾步是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或以脚掌为轴碾转脚跟),如同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一样,杨式太极拳的碾步由此而得名。碾步大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是连续的上步,步与步之间的衔接需要碾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一定要移动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通过抽胯根以及腰脊的催动,由膝带动以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外辗转。碾步过程中切忌脚掌高高翘起,离开地面挪动。

  注意在练习碾步过程中,不可将体重全部沉落在前弓腿上。

  一是拳势转换方向时需要碾步(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此时转体大都在180度以上,可实腿碾转,也可虚腿碾转。即使是实腿碾转,也切不可将体重压在实腿的膝关节上,而是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向内碾转。转体在180宦以上的拳式,除了注意掌握碾转的方法,还要注意圆档开胯,即在转体之前,两腿膝、胯放松,先将后腿膝盖外开,在转体的过程中,以腰的转动带动前腿的前脚以脚跟为轴向内碾转,如此可避免形成尖裆和撅臀。

  一是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前弓,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扇通背接翻身撇身捶等拳式)。此处与24拳的脚部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劲力上的不同。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而前弓之时,后脚以脚跟为轴向内扣脚碾转,有个助弓的向前上方运出之势,同时腰有可靠之后援。这是二者之间根本上的不同。但是在做这个动作之时胯膝要松活,这是要点之要。

  碾步时应注意的要点是腰、胯、膝、踝一定要放松。腰不转脚万万不可自作主张地先动,腰动脚动,腰停脚停,脚的碾转不要先干腰的转动。在腰的带动下,脚的碾转恰到好处。碾转时,膝盖不要丢掉脚尖也是至关重要的。

  屈臂

  大家都知道在太极拳中典型的屈臂动作有搂膝拗步、高探马、倒撵猴。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屈臂动作不仅仅是外形上手臂的屈折,内里充分体现的是以腰脊的开合带动肢体收放的问题,其中也包含了肩、背部的放松问题。

  以腰脊的开台带动肢体收放,这是太极拳用力方式与常规用力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常规情况下,迈步就直接上脚,拿东西就直接动手。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上步要先由腰脊催动胯、膝、踝至脚,出手同样是由腰脊催动肩、肘、腕至手,且收放相同。既无论是出脚、出手迹是收脚、收手,运动的传导过程是样的。有句话叫“首领、腰催、身随”,手是上肢的首,脚是下肢的首,头是躯干的首,“首”指明并引领要去的方向,在腰脊的催动下由根及梢实现太极拳运动方式下的“节节贯穿”。

  屈臂动作就是要在上述运动方式下完成,此时上肢在放松伸长的同时,拉开了肩关节的缝隙,肩部向下松沉,屈臂时,小臂折回,肘不要上抬,否则前功尽弃。手臂届好后,腰背上的劲已蓄足,脚下劲力的松沉已完成,由脚下向上返出的蹬力通过腰脊的主宰由背、肩、肘、腕直达掌根。

  前文曾提到“收放”,收放时要注意收与放之间的转换。放时不可放到极限后停顿,有所谓的定式亮相。而是在放到即将到位就已经孕育着收,在收到适当之处就已经暗藏着放.收放中体现出太极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走出轻柔缠绵的内劲,太极拳的“相连不断”的浓厚味道也由此而生。

  抄抱

  “抄抱”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做好抄抱这一动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套路中,不仅可以体现出浓郁的杨式拳味,更可以此体现出杨式太极开中寓合、台中离开,圆活饱满、舒展大方,处处松拥的特点。

  “抄抱”动作是双臂由开到合的动作过程,有双手上下的抄抱,如野马分鬃在上步的同时完成两手的抄抱,俗称抱球有双手同时由外向下向内的抄抱,如蹬脚、分脚独立前的抄抱,也有单手只抄不抱的动作。如云手时的下抄手的动作,等等。练习‘抄抱”动作首先要注意打开自已的肩胸,腋下虚空,两臂舒展,肘不出尖。

  练传统套路,有人往往被”舍胸拔背”束缚住,肩往前扣,两腋夹紧,手臂仲不出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含胸拔背”只是太极拳蓄合状态方面的要求,而太极还应包含开放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时时交互变化,即对太极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阴阳两个方面,必须要有动态的变化.没有动态变化不能称为太极。天地 大太极,人体--小太极,练拳时只要把握住肩胸不挺不扣,保持自然舒松状态,随拳势的开舍变化即可。肩胸打开,腋下自然松开,手臂自然伸长,这是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

  人说两臂如绳样挂在肩上,到后来两臂与肩侧相连的一端会同时系在背部的脊柱上,只要腥脊一动,即可带动两臂节节贯穿地实现腰脊的开合带动手臂的开台,也就是说,胸与背也当作是臂的部分参与运动,这样胸背就活了,避免了“大板腰”,舍胸拔背自然而出。这是太极拳特有的力的传导方式,务必细细体会。两臂展出如同被云托起一般,抄抱时,向下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外旋边向异侧运转,向上向内运行的手臂,边内旋边向异侧运转,两手拥圆.似抱非抱。

  “棚劲不丢“是练杨式太极拳应该注意的问题,所谓拥劲,不是把劲拥到对方身上,而是松松的,有弹性的棚。就像吹了气的气球四面八方都有一股向外张出的感觉,如用手指触球壁,表面上向内凹陷,实际上有向外的弹性。棚是松拥,意在试探,随曲就伸,而非用力外撑。有了棚的感觉,抄抱动作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