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 论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

  学习太极拳就要从原始太极拳学起,这样才能学习到正宗的太极拳。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轻灵圆活,那么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随着太极资料了解的内容。

  原始太极拳的规矩有哪些

  正常而言,太极拳的本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就是练习内容有所改变而已,在原理和方法上,还有表现形式和神韵上却有很大不同。

  如此,就衍生了各种太极拳支流,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习练方法和习练依据。因这其中各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且所追求的目的不一而同。

  故笔者以下所谈并无抑彼扬此之意,只是欲将所学、所练、所悟做以管窥之见,实是一家之言而已,不足以窥全豹之一二矣!

  原始太极拳是历代前辈总结的精髓,将其内容言简意赅,作为普通文词,就是为了方便后人学习,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静心学习。

  我辈不过是桥下拾履,以续宗风罢了!于实质来说,拳术之道非基于心身而不能,非阐以整体而不全。

  所以,人们平日里的身体之动静本是由内心的支配及反馈而来。拳术怎能不亦复如是?且越是高级之拳术,心身之规矩越是严谨细腻。而拳以“太极”而名之,必是基于“太极”之理,归于“太极”之机。

  其机理诚如《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样的中才是真正的中。才是动静的机关,阴阳的生母。而拳式在起势之后的演化当中则有动静开合,吞吐刚柔等等不一之形式存在。此时,练太极拳者又须做到《中庸》所说:“发而中节谓之和。”

  弄懂中和之义,就更方便的学习太极拳术了,练习中不能去体现,也不能违背中和的练习方法,这样才符合太极拳的真正含义。

  “中和”者,即规矩也。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习练拳术欲达方圆之巧妙,须先于功夫上守规矩而不可。

  太极拳之规矩由整体而言,可粗分内外诸要。内之规矩在于神、意,气,外之规矩在于手、眼、身、步。

  于内神须清静灵明,不可萎靡昏昧。因所练为遵循“太极”之拳,故处处皆不能有违“中和”之意。所以,脑中之精神既不可兴奋,也不可压抑。欲要不兴奋也不压抑,则须心无挂碍,恬静淡然。我们称之为放下。

  能放下之前所不能放下,方能生发后面的种种新鲜效果!此乃“不舍不得”之道理。能放下俗事,则神思不走,精神可达初步内敛。将平日散发出去的精神收敛回来谓之收,这种内敛的精神意识还要很好的作用贯穿于拳式当中,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提起”。

  这样,自然能够做到下颌微收,喉头不露(三要猴头永不抛,问今天下众英豪),所谓“顶头悬”是也。反之,则徒有其形,且有强收硬顶之流弊。

  拳谱上说:“用意不用力。”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怎么用意不用力?浅见认为,没有只用意不用力而能运动的。凡事,无论是否下意识,还是潜意识的行为,总是会先有一个内部的意识命令,才会有外部的行动体现。

  基于这种很科学的人体运动常理,我们可以在试验中深刻的体会到,当用力气去习练太极拳的时候,我们的拳式在变化上就不够及时。反之,当我们松柔运动的时候,身体的变化就能更好的受着意识的调控。这种变化上的理论精髓在古代称之为“易”。

  即变易。这是源于我们的祖先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时刻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的一种总结。太极拳就是抓住了这个变易,而非追求有多大的力,用多大的力。

  所以,拳谱中说:“轻灵活泼求懂劲。”用意结合这种不用拙力,而是于静、慢之中的习练则是属于向内开发,拓展。这种习练出来的灵快是意有所去,形有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