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老中医提醒你 夏季“三伏贴”别乱贴

  编者按:每到炎夏,很多中医馆便人满为患,不少都冲着三伏贴而去,但是老中医师却表示,三伏贴可不是人人都适用的!那么三伏贴时间有什么讲究呢?三伏贴注意事项有哪些?

  老中医提醒 夏季“三伏贴”别乱贴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属于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为治疗的时间是每年的三伏天,所以称为三伏灸,也有人称此法为三伏贴。

  “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这种方法是选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选在三伏天治疗冬病?

  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具体到今年来说,是从7月18日开始进入初伏,7月28日进入中伏,末伏是8月7日开始,这几十天是一年中气温高的时候,也是三伏灸的佳时机。

  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间来做灸法呢?它的原理就是我们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就是借助天时,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疾病冬季复发。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什么病适合用三伏贴?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阳虚寒凝的患者,通常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贴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三伏贴法。

  1.慢性支气管炎:

  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持续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