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境界 既养身又养心
目录:
编者按:通则寿,畅则康,通畅寿而康,不通不畅欠健康。不仅生理上要畅通,心理上也要畅通,这样才能远离病缠身。如何能做到身心皆畅通呢?
姜良铎,1948年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治疑难病症。
知道姜良铎教授是在七八年以前。他的名字随着他研制的排毒养颜胶囊的畅销而广为人知。姜良铎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说话时会不时哈哈大笑,那嗓门,透着秦腔般的嘹亮率直。姜良铎从医至今,虽帮别人搞过药物研发,也遇到过名利双收的机会,可他却一直坚守在临床上。他谨记导师、国医大师张学文老先生给他抄录的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一段话:“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以此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通则不病 病则不通
姜良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养生的研究,提出了“通则不病,病则不通”的学术观点,认为在养生保健上,“通则寿,畅则康,通畅寿而康,不通不畅欠健康”。对于便秘的老年人,他开具的健康处方就是:注意饮食结构,多食水果和蔬菜或含大量植物纤维的多渣食物;每日晨起空腹饮淡盐水1杯,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加强活动及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同时还可采用自我腹部按摩的方法: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年龄不同 食量有异
不饱食或过食对养生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保持消化道的通畅有积极作用。姜良铎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因长期饱食或过食而患病,只要控制饮食,就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吃多了首先增加肠胃的负担。人进入成年,生长发育的使命已经完成,人对食物的需求仅仅是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如果摄取过多的营养物质,超出人体需要的部分就会堆积在体内,有的营养物质就成了“毒物”,如高血糖、高血脂对人体的许多器官有毒害作用。现代医学证明,经常饱食,尤其是暴饮暴食,不仅影响肠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胃炎、胰腺炎,还会使体内的脂肪过剩,血脂增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疾患。另外,过量进食后,肠胃血液增多,大脑供血量相应减少,长期下去还会使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大脑早衰。
为了杜绝、推迟、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姜良铎建议,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确定饮食量。40岁以前可以吃九分饱,40岁后吃八分饱,50岁后吃七分饱,60岁后吃六分饱。当然,不同的人应根据自己的活动量,合理确定进食量,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体重。对于老年人以及患病的人,尤其是患消化系统疾病,每一次进食量不能过多,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这是因为老年人和患病的人,消化能力减弱,只有通过适当增加进食次数,才可保证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有人认为,节食就是少吃或不吃主食。姜良铎解释,这是一个明显误区。他说,人体能量的供应,碳水化合物应占65%左右,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况下供给能量,代谢是不完全的,会使血液中积聚有毒废物——酮。近年来,由于酮引起恶心、疲劳以及脑部损害的疾病明显上升,这与不以谷物为主食、动物性食物摄入量激增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必须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
活动筋骨调和脏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适当运动可以活动筋骨、疏通气息、畅达经络,达到调和脏腑、增强体质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姜良铎谈起运动养生自有一套理论。他分析,如果人体缺乏必要的体力活动,机体内气血的运行就会迟缓而不通畅,排毒管道就会壅滞,体内的代谢产物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的毒素就会危害健康。长期缺乏运动的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头昏心悸、倦怠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中医理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
姜良铎说,每个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年轻人可选择爬山、踢球、游泳、攀岩、跑步等运动项目;中年人可选择跳舞、舞太极剑、练习健身球等;老年人可选择打太极拳、散步、练气功以及叩齿、咽津、梳发、摩面等养生保健方法,并注重劳逸结合,确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