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 人们对紫砂壶存在哪些误区
宜兴紫砂壶不仅国内的人知道,还闻名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宜兴紫砂壶与瓷的区别是什么呢?人们对宜兴紫砂壶的误区有哪些呢?宜兴紫砂壶有哪些特点呢?带着这些疑问和小编一起看本文吧。
目录
5、宜兴紫砂大事件 6、宜兴紫砂壶的对外传播
7、宜兴紫砂壶与瓷的区别 8、宜兴紫砂壶常见误区
宜兴紫砂文化历史
陶器的发明,是我们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成果之一,也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也在这里。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5000至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它出土的陶器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本上采用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整修,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1975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等。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宜兴的陶瓷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公元220年到589年的360余年中,南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相对而言,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中原广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江南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宜兴均山窑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部分产品还为其他名窑,诸如位于河南禹县神后镇“均窑”和位于河南临汝县的“汝窑”所仿制。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时作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也是全国范围内别无它出的品种,已经开始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并崭露头角。
当今宜兴紫砂界,可说是风云际会,新人辈出,各擅所长,为弘扬紫砂文化尽艺人的一份责任,这是主流。每一位紫砂从业者,能否按照艺术品市场规律, 为收藏界、商界、爱壶人创作出不同类型的紫砂壶, 彰显宜兴紫砂的地缘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植根于陶都这块艺术园地制壶人的共同愿望。我从艺以来, 师承传统,刻意创新,这也许是众多紫砂从业者的追求,盘点创新作品数十件套中,以花货为主流,为的是使这一大类品种有序流传,如松、竹、梅、竹提、风卷葵壶以及壁饰等陈设件,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风貌,这得益于日常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又巧用紫砂泥色在设计制作上显示古朴深沉之超凡, 可表达作品自然灵动之气韵。
纵观前人作品,紫砂花货类作品多以单件壶为主,如果设计制作成套茶具,可使作品在配套使用上更具特色和价值。
每件除主体茶壶外,都配以紫砂杯、碟,且与壶的设计贴塑风格相一致。如《紫茄组壶》, 取茄身光润之形, 主体壶盖贴塑茄叶,上有一小茄段为“滴”,茄柄下曲为“把”,茄段顶端有出水孔;另配有半爿形紫茄为碟,有杯托,既具象真效果,又不乏实用性。其它组壶的杯碟在构思制作上,也都能突出不同蔬果和小动物的特性,让人睹物思情,把大自然美好的东西在紫砂茶具上得到展示,体,现紫砂艺术的真、善、美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如个人创作的《如意壶》获1999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团圆壶》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铜奖; 《彩鸟壶》获2003年全国精品博览会金奖。我想,在紫砂艺苑,从业者只要辛勤耕耘, 不断创新,都会在紫砂这一行业中,作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紫砂人,地缘特性的受益者
改革开放三十年,宜兴紫砂这门民间传统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对紫砂业的关心、爱护,民间行业协会的成立,紫砂从业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紫砂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保护条例的实施,以及各种传承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活动,如大型展览评比、学术讲座、技艺大赛等的举办等等,都从不同层面为推进紫砂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这是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要实现宜兴紫砂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行业管理,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业者自律。
目前宜兴直接从事紫砂制作的技艺人员有3万之多,其中*大师、陶艺大师10名,省大师、省名人4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85名,工艺师160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有1000余名。换言之,他们都是地缘经济的受益者,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而且年轻艺人占了大多数,是紫砂业未来的希望所在。因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紫砂艺术是永恒的课题,紫砂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加强对年轻艺人的技艺培训,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传承人,这是我们年轻的紫砂人所希望的,也是宜兴紫砂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
宜兴紫砂大事件
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其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历史已有将近一千年了。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创始》记载:金沙寺(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 踵捏口、柄、盖、底,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已经难以查考。据推测应比供春年代略早,大概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间珍宝,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
当时较著名的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
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1650年荷兰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茶用陶壶的最早样本。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第一批紫砂壶。
1912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葛德和陶器公司店主)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民国初年,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吴德盛陶器行”,为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周文伯在宜兴蜀山兴办的“利用陶业公司”……这些紫砂壶公司的成立为紫砂壶以集体形象展现在全球视野中做好了准备。
近代商业的发展要求这些公司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他们往往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紫砂壶则由名工按样制作,从宜兴订坯烧成,然后刻署商行或公司的商标。有些公司的业务甚至就是以外销为主,比如“铁画轩”,它的主产品就销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为了拓宽销路,他们往往将紫砂壶送去参展、参赛,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并刺激该行业的工艺发展。比如,宣统二年(1910年)清*在南京举办的旨在振兴实业、奖劝农工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金奖,宜兴物产会程寿珍等人的10件产品获金牌奖。他们更是史无前例地组团参加世界博览会,让紫砂壶堂皇地站在世界经济舞台之上。
1915年,“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二等奖;1926年,利永公司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1930年,宜兴紫砂在比利时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1932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传炉壶”等,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均获优秀奖;1935年,紫砂名师范大生创作的紫砂雕塑“雄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荣获金奖。从这些参展成绩来看,可以说民国时期是紫砂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紫砂作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正式而辉煌地站在世界工艺品的舞台之上。尽管这一时期的紫砂作品因销路大增而匠气凸显,世俗化倾向严重,但仍然涌现出程寿珍、李宝珍、汪宝根、范大生、 余国良、江案卿、吴云根、朱可心等紫砂名匠。
这些紫砂名手大多是通过博览会成名。比如程寿珍因其掇球壶荣获二十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博览会金奖和191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赛会”优秀奖而名声大振;江案卿也是因为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而使其狮球壶名噪一时;余国良因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而使其传炉壶成为经典,顾景舟评价他“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在晚清、民国时期也涌现了一些诸如赵松亭这样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1853—1934)早年随师父苦学壶艺,又曾受聘于大收藏家、文人吴大澂处制壶。清末至民国初年开始参与经营,以出口外销壶为主。前文所述“贡局”款磨光壶即为他首创。他的壶独步上海各国租界并销往英法等国,成为晚清至民国紫砂实业家中较为成功的一位。再如利用陶业公司的创立者周文伯也是一位成功的紫砂实业家,他本是宜兴芳桥名士、前清秀才,创立利用公司后,1921年他又转而致力于农林、桑蚕事业,并兴办学校,他的紫砂产品除了在1915年*博览会上获奖之外,还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在日内瓦列日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这一批紫砂实业家往往有着振兴国货,发展经济的雄强抱负,他们希望通过对外的参展和推广能够振兴宜兴乃至中国,紫砂乃至各行业经济的繁荣。由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周润身、周幽东合著的《宜兴陶器概要》,记录了一篇宜兴陶器实业家汪裕文、张欣成、蒋鸿书三人所撰产品述要就说:“宜兴陶器,夙称国粹,紫砂茗壶,尤驰誉中外,盖举世无匹之精绝手工品也。此次应实业部主办之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之征求,宜兴陶商之应征者,出品达数千件价值逮十万元上。在今民生凋敝情况下,业户如是踊跃输特,不能不引为慰幸。”他们为宜兴经济的发展、紫砂技艺的传承感到担心,在此书中还收人更具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实业救国与陶业救济》一文,从此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宜兴紫砂实业家们关心陶业发展、振兴陶瓷工业的拳拳之心。
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往港台地区的输出
谈起上世纪紫砂业的复兴,不得不提及一位香港紫砂收藏家罗桂祥博士。早在1980年,他就到宜兴紫砂工艺厂订购了一大批紫砂壶,要求以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壶上一律要盖作者印款(*期间,紫砂壶一般只盖“中国宜兴”四字方印)。这批定制的紫砂壶都是上乘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