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整体力中的螺旋力练习方法

  太极拳在经历着悠久历史的情况下,一直都在传承着其中的武术精神。在太极拳的演变的过程中,太极拳被演变成很多门派,然后各个门派都有自身的特点,这点是肯定的,但是无论是哪个门派都有共同点。

  太极拳的练习是整个套路系统的练习,练习的重点在于细节,当然外形也是很重要的。

  正面(竖转)螺旋力训练

  “正面螺旋力”是躯体的上下起伏带动四肢体认上下 发力的训练功法。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矛盾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拧变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变为虎扑桩的接推,如同摇转井架上的辘轳一样。立体螺旋试力都 是建立在摇旋的平转基础上运动的,而立体螺旋试力则 是在躯干的运动中使双肩双胯变为立转,使身体与上肢 形成上下的反称用力,即躯干下落而手上扬,躯干拨起而手下落,初习可以如此,但熟练后应使双手在一水平面 上,使躯干动转,而双手只是轻微的起落正面立体螺旋力的动作形态中我们 可演化出钻拳和劈拳两种单操形式,钻拳与西洋拳击之勾拳相似,相同之处则为均是由下而上的发力动作.但是 钻拳在原传形意拳法中的劲力为截劲,萝斋先生通过波 浪试力的身手反称,加大了其进攻中的防护功能,其钻拳 发力之际有效地提高至头部,这样不但加大了攻击的部位,同时在发力失败的情况下也未失去堵截对方来拳的 意识,钻拳做为堵截对方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失去 进攻的主动性,因为钻拳是波浪形式的拨起,双臂走的为 弧线,故具备撬起对方重心的功能。

  假设对方手臂压住我的桩架,我在保证三角支撑不失的条件下,加大小臂的斜 面角度,使对方下压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锋正可兜 击其下额,斜面力的变化是在三角支撑基础加强了小臂 的外旋拧转,这样小臂尺骨的滚动摩擦通过无数个点的接触使其后落在我的肘弯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为失 去了压力而变得灵活自然,此时只须变面向上或合身前 撞就会把对方重创。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钻拳发力亦 可应用于类似于拳击。散打的赛事中,但是钻拳的起动不能脱离桩架的浑圆状态和另一只手的捋挂。控制发力在 向上勾的同时,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拧,钻拳发力 不应只重拳锋,而是以小臂的一侧骨棱作为多个发力部 位向对方腹,下额、面颊的滑动发力,切不可执着一点而应为以线打面,正面螺旋试力的下按动作可演化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为从上向下的弧线形劈砸发力,其重。拟会手臂下 落与躯干上拨形成的互争,同时身体发生相应的左右错面,在击打的同时尤须注意弧线的切削功能,无论是接触 头部、胸部、腹部,劲力不可有丝毫的停顿,当从头部劈至腹部之际,也是立圆弧线的大空间,故仍须恢复至波浪 的起钻落翻的圆运动轨迹,同时劈拳的下发力不应只注 重手掌的接触面,并以整条小臂尺骨为发力部位,劈拳的 左右互换性与其它的操手一样,来源于身体这个平行四边形左右互换,前手劈拳为撕胯调面,后手劈拳为合胯调 面,重点体会接触瞬间身体形成的强烈的争发状态,劈 拳打的是竖劲。在格斗中,如果对方是直向发力,就可用 竖劲的劈拳来破坏直向发力的运动方向,仅从形式上分析劈拳之发力须作用于直向发力的手臂上,其必会完全 承受我的力而发生形变,而如果处理好实战中的接手问 题直接把劲力传导至对方的躯干,则效果将会使其神 经、内脏均造成十分强烈的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擂台赛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术已经在追求爆发力的连 惯和技术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国武术界却依旧徘徊在一 击必杀、一招制敌的盲从中,芗斋先生提出的“炸力无断 续”,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尽管有些名手 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交手即把对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对的杀伤力小而使对方还可再战,因而某一种技术 不可能是永远占据优势,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渗透性 强的爆发透力加以研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包 括劈拳在内的格斗技术应该体现出它的连续和渗透性,那种喂招式的击人丈外。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一文不值 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侧面螺旋力训练

  大家知道从外形上可以看出来,侧面螺旋力是在躯干的基础上加入了螺反转的功能。

  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体会躯干360度圆 周运动,双肩双胯双膝双踝均产生旋转,身体的起落又使 这种螺旋的运动产生了弹簧般的上升和压缩,故而侧面 螺旋的试力通过重点摩擦关节的轨迹,使人体的灵活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改变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训 练带来极为可观的效益。 侧面螺旋试力是配合单操手的身体高低正侧的螺旋 发动,实战中的操手动作由于躯干是主动性运动,故它的空间游离范围就是我们整体劲力大小的标志,无论何种 形式的试力实际都是在演变具体打法动作条件下设计的 躯干应该怎样运动,如推拉试力是身体的左右错变带动 手臂争发,蛇缠手试力的身体的平旋环绕带动手臂切线运动,正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立式旋转带动手臂做上下 的弧线形发力,侧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螺旋上升趋动手 臂做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发力,这些试力的设计安 排通过相互的组合和连惯性,把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利用整体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武 术打法均压缩在这几个方向螺旋运动的试力中,故芗斋先生说“试力为困难重要之部分工作”。

  金蛇缠手试力

  金蛇缠手试力是重点体认左右横向发力的测功 法,它的含义是手臂所形成的间架在运动中如巨蛇缠身。 在点的接触中形成点与点,点与线摩擦之际,突发摇旋 运动,所以,摇旋又是此试力的基础,它的运动轨迹是双 臂从匈挫试力开始,待双手向前推出至托婴桩之际,前手 掌沿和腕部向外上方拧转缠绕,又转至掌心朝下,双掌同 时前推再成托婴桩,在前手动作时,后手须相应配合,尤其身体应后靠,膝顶胯落与手臂互成正反的螺旋运动,从缠手试力中我们应重点体会身体与小臂螺旋逆行的内 外撑抱拧转和滚珠起棱的锋棱突起的实感,蛇缠手分为 内缠、外缠,这里介绍内缠,内缠之运动轨迹与外缠相反。 外蛇缠手试力的运动可演变出横拳操手和削掌操 手”横拳之法乃形意正形拳法重要技术,其劲力形式为横 拳打竖劲。从蛇缠手试力中我们体会出此试力是一个平圆的运动轨迹,即发力之际为飞轮的切削状态,横拳的起 动为点型的面打点技术,即发力部位为小臂尺骨的内侧 一面,点与点的接触性打法属于相互受力的对撞式技术, 而螺旋性的发力,手在二力接触后会形成以点为接触的 起点,同时以此起点沿触点做无数个点的滑动性接触,由 此形成了我以无数点抵抗其一点的多点打法,多点接触 的滑劲汇集为一个面对一个点。

  姚宗勋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意拳的打法买际就是大球打小球。””所谓的大球即 指控架的高速动转形成一体的运动方式,而小球则指对 方单向发力点的拳头动作。另外,螺旋性的发力可根据 旋转性的发力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横拳之操法是以外 蛇缠手运动形式,故产生离心力,因而“起横不见横”的横 拳发力与对方接触后,一可以把对方发拳的路线旋飘;二 可以把对方的重心旋起;三可以把对方斜向击出。螺旋 性发力是内家拳完美的技术形式,从站桩入门之始及 试力一直到实际训练,均要求习者刻苦地体认追求。尽 管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前辈能够运用自如,但做为后学 者必须知难而进,通过各种手段求证螺旋力的无形状态 训练上身,这样我们才会有资格和能力去科学地研讨和 分析历代武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武学瑰宝。削掌技术亦 由蛇缠手试力而得。虽然削掌技术乃是原传八卦掌的重要技法,但武学一道门派虽异,本质相同,削掌与横拳基一 本原理相同,区别之处在于削掌击打的部位是小臂尺骨 的外侧,由于部分的不同,根据关节构造的原理,削掌的 发力空间轨迹要大一些,也就是达到站桩的大空间范 围一发即止,迅速弹回,重心转换,蓄势待发,削掌之动, 小臂尺骨如刀刃,蓄力须藏棱,发动锋棱起,不找某一点 只求一面击,躯干要以脊柱为中轴自转与下肢相反运动, 注意前手击出,后手撕扯,前腕与后肩,后腕与前肩,前腕 与后肘,前腕与后腕,前膝与后胯,后膝与前胯,前膝与后 膝,前腕与后胯,后腕与前胯均须有相应的争力和自然的 弹性功能,争即开,合即蓄,开合工为,单手为开,双手为 合,开力突出锋芒,合力突出含蓄,小臂横向出,躯干轴向 动,以躯干之大螺旋带动手臂之小螺旋突施对手,力虽极 而实为骨棱的螺旋搓动,削掌之劲为旋,撞、切、抹。

  具体的来说,从内在的分析来说,我们可以把内蛇缠手的分解出圈捶和栽锤。

  圈锤技法为芗斋先生吸取了西洋拳击的摆拳技术并通过整体 的原则加以求证修改后列入大成技法中的,圈锤的技术 形式是以内蛇缠手为指导,要求双手“左手不到右边来, 右手不到左边去”以人体中线为界,因为如果双手一但超 越了中线,我们的间架就失去了浑圆状态下的六面支撑。 因此,圈锤击打不允许甩胳膊,更不能甩过中线。由此, 圈锤之技术是内螺旋状态,即躯干主轴带动双臂向内的 合力运动,因为是螺旋运动,可产生向心力圈锤技术虽然 是从外向内的的横向螺旋,基本路线为一弧线,但是不允 许问架拉得过大,因为弧线距离大于直线,作用于对手的 运动时间相对要长,故必须以躯干的主动运转带动手臂 发力,而不是手臂主动运动带动躯干被动运转,圈锤之动 必须注意另一手的争拉防护,并且身体在发力时要有瞬 间的斜面倾压,圈锤的攻击目标主要是头部,由于方向的 定性一般是重击面颊和脖颈,为了突出重击的渗透性,所 以把这种击打加上了小臂的内螺旋滚拧劲力,突出拳锋 骨棱的接触性的捻动摩擦,增大了接触点的压力,因此, 当拳锋击中对手而力尚未完全发挥之际,千万不要使力 继续横向移动,因为这会由于超越中线而形成一次性发 力,又会因为对手的机敏而一闪躲过。正确的方法为当 力在横向移动之际突然改变为螺旋形式的直向发力,即 突然放长浑圆的间架跟踪追击重击对手,这样不但会在 力量上产生巨大的威力而且在格斗中的命中系数也会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