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的起源是什么 武当武术的分类
提起无数,我想很多人应该也都并不陌生,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武当武术中的一些知识,如果你对这些方面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那么我相信就一定可以对你以后的道路起到很好地帮助的。
目录
1.武当武术的起源是什么 2.武当武术中有哪些分类
3.武当武术的特色是什么 4.武当武术之武当剑法
5.武当武术之太极拳 6.武当武术和少林武术的区别
武当武术的起源是什么
武当山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其作为一种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实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中华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东望三国遗址古城襄阳隆中,西接现代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库区,这片地处东经110度,北纬30度区间的神奇区域,可以说正处在整个中国的中心。
在道教思想看来,武当山这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不仅上可感应天,下可连于地,同时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如果能在这个中心位置调和统一,就可以达到万物化生,天下太平。
这种万物和谐的高境界,道教称之为太和。
早在八亿年前,武当山便从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莲花状的山形,周围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众星拱月,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
按照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武当山峰顶的形状,如同烈烈燃烧的火焰,水在火上天下即济,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镇在这火形山上,才能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因此便有了,“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这也许是武当之名,太和之意的根本寓意。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
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
武当山武术的起源之说,以蛇在攻防之时采用的姿势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功夫的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山武术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包含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
武当山武术养生学主张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元气和体内精气神的平衡充盈。
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
目前武当山武术养生中适合大家练习的有太极、站桩、八段锦、两仪拳、五形气功、太和拳、推手等等。
武当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当山武术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于军事兵法,则有审时度势,攻防兼备,知己知彼,避实就虚,诡道诱敌;
于养生则有天人合一,合阴阳,会六合;于伦理,尚武德;于道教则道法自然。
武当山武术文化因此也声名远扬,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注目。
在武当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尤以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的贡献为突出。
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由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袁师懋道长创办,以武当山大的庙观玉虚宫作为练功场地。
袁师懋道长深得武当内家拳法的精髓,习得道家内丹、各种气功和养生功法,并以传承武当三丰派武术为己任。
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所在地玉虚宫红墙碧瓦,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乃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处。
人们在此能深刻体验远离人间喧嚣的静谧美妙;
充分领略千古仙山的奇异风光;尽情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美绝伦;
深入了解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静心学习内外兼修的武当功夫;充分享受健康潇洒的美好人生。
武当武术和少林武术的区别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後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
此後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唐初,少林寺已拥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僧兵队伍。武德年间,少林寺僧因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李唐立国后,特许少林寺演练僧兵,可自立营盘,不戒酒肉,俗称“五荦和尚”。以后各朝代相沿成习。少林僧兵队伍是少林外家拳的来源,也是不断吸收中华各种武术派系形成自身武术门派的根基。
武术不是发源自少林但是少林的寺庙僧众给予了武术充分发展的土壤。少林功夫自身出于护寺等原因强调外家功夫,其发展基本限于刚猛技击之术,吸纳中华武术之长进行改进融合。直到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将融合禅道两家心法的《易筋经》传入少林,因为其突出的作用才被视为镇寺之宝。当然禅宗哲学与道家本身的融合或者共同点是少林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武当一派在明朝洪武年间的1314~1320左右已经建立,并由张三丰将道家修炼与强身健体护卫道观的武术合二为一,形成道家武术派别。其武术特点的形成早于少林获得道家易筋经而得到改良300多年。可见武当来自少林之说是假,少林武术来自道家甚至可能借鉴了武当是真。因为少林本来就是汇聚中国各方武术而发展起来的。
禅宗心法使得本已陷入炼丹迷途的道家重新大放异彩,但是禅宗本身并没有发展出武术修炼之法。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尤其是道家非常重视自身的修炼,早期虽然走上炼丹迷途,但是后期结合强身健体的实践经验并与保护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产生了真正的中国武术修炼方法。区别于世界各国通行的技击之术,成为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少林功夫
拳法
少林拳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而形成的中华武术中影响大的流派,以其刚劲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然据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载来看:当时少林拳不及少林棍。此书记有“ 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名著于时的拳种,而无少林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另在明代郑若曾的武术名著《江南经略·兵器 总论》中,亦只记“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等11家拳种,不记少林拳;只载有“ 左少林、右少林”之棍。可见当时少林拳在武术界知名度不高。但现在,我国武术界泰斗、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蔡龙云认为,少林拳术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三类:
一是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捷、拳脚起动形同一般的长拳。这类 拳的锻炼意义,多侧重于技击功用的训练与提高,称之为“练神”。如“少林短打”、“罗 汉十八手”、“八步连环”等。
二是运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拳脚起动势如南拳。这类拳的 锻炼意义,多侧重于身体外在的筋骨劲节的锻炼,称之为“练精”。如“金刚伏虎”等。
三是呼吸吐纳、气行之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绵、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这类套路和南陈智者(即天台宗创始人)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所提出的“六气”、“十二息(呼吸)”、“止守扰陀那(丹田)”来医治病患的禅法,结合得非常紧密。一代武术大师蔡桂勤和他的师兄如修,曾在沪杭等地演练过“少林心法罗汉拳”,就属这 一类(蔡龙云《少林寺拳棒阐宗》)。
内功
《易筋经》流传至少林寺后,被视为镇寺之宝,该寺武僧将此书作为习武必修的“基础课”,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功 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易筋经》在当时武术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在清初,为了争夺少林寺高武功秘笈《易筋经》,武林各派曾相互残杀。
为此,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帝以游中岳嵩山为由而驾临少林寺,命该寺方丈献出《易筋经》,由国家印刷流传(周稔丰、周明《易筋经洗髓经(修订本)·序》)。
晚清学者潘指出:“至今少林寺僧众谨以角艺擅长,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晚清刻本《易筋经·潘序》)。
民国六年(1917)由大声书局出版的 《少林拳术精义》一书( 又名《易筋经义· 服气图说》),即是《易筋经》的翻版。
民国间,少林寺方丈、武僧妙兴传出的数十种少林功法,大都是《易筋经》行功理法的繁衍(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
在少林功法中,既有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提出的“止观学说”, 尤其是“六字诀气法”名列“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
又在《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势 ”和 “神勇八段锦”的基础上,衍成《易筋经》“文八段锦”和“武八段锦”功法,后辑入《卫生易筋经》和《内功图说》,在近出版的《少林武术百科全书》中亦有辑录。
《易筋经》提出的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修习原则,已深深地融入少林武术之中,对少林武功的发展 ,起到了“培基”和“催育”的作用。
武当功夫
张三丰不仅内丹造诣甚深。而且武功高强。兼擅拳剑,对此,明代及清初文献多有记载,《大邑县志》载有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仙(指张三丰)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
《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明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1538年进士)〈题太和山》,诗曰:“山峪凌虚濒,神尊据化权……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
清初田雯(1635一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其中“熊经乌伸诀自秘”,“长生思假六禽戏”,与导引动功有关。
王夫之(1619一1692)云“拳勇之枝,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
虽然黄宗羲(1610一1695)撰《王征南墓志铭》称内家拳创始人为北宋末武当道士张三丰,但此说来自于武术家口传,无法确考。宋代张三丰之说有可能是武林人士为自高声价,而把丹拳兼炼的张三丰远推到宋微宗时代.并以他为内家拳之祖师。
我们认为元明间武当道士张三丰,既精于内丹仙学,又兼擅拳剑武艺,是道教武术的集大成者。洪武间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多人.永乐以后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人皆以他为祖师,故其丹法拳技流传甚广。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而重内功、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道教武术逐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道理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为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这些哲学基本原理用于指导武当拳法,与其他一些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家哲学是古代为了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提出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为道家拳术创立的理论。然而,武当武术创造发明于道家,在于道家哲学可广泛运用于道家生存的每一个领域(道家也认为道家哲学是可供人类普遍运于用任何领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须具有防卫术。
于是,剖析社会流行的防卫术利弊,以道家哲学原理为指导的道家防卫术(起源甚早,并在武当山由张三丰后集大成)——武当拳法便自然产生了。编辑:这是中国武术区分于其他实战技术的重要特点,实际上是中国人体科学的研究实践,自古就有武术医术不分家。
养生
自隋唐以后,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盛行起来。道教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如果说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动而言,反而形成自残。抑或说,它可以使人长寿,但这种长寿之人却不能走路了。有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若一味以坐成静,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
所以内丹术必须要真走动静功结合的道路。这动功一法的出现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譬如早“熊经鸟伸”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等。极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有养生的动功方法,再后来就发展到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张三丰等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
元明之际的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以来,形成包括形意、八卦,各种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这种技击功能是在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武当武术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当武术。
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和人争斗,自然又把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
那么,如此说来,道家既然一味养生就是了,何必要创造发明出武功拳法来呢?
这就要谈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从来都讲 辩证。
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没有矛盾和对立,这可称作先天的和无极。但事物从无到有,从先天到后来,从无极到有极,有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演化过程。
当演化到后天有极时,便出现阴阳对立。以卦象表示,由两仪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对立一层层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会,即是:人处在社会群体当中应该以善为本,但因为矛盾对立之关系,社会群体中就有不以善为本的。
你不犯他,他却偏要犯你;你要保护善良人,他却要残害善良人……怎么办?为了“护道降魔”,你必须制服他。
不然,你还有什么资格算做修道、护道和阐道的人呢?
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学要练。而且要练出高本领。虽“百年不一用”,却“未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
所以,它便产生了“后发制人”这个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
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
《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太极拳论》又曰:“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
斗争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量”、“速”还给对方。
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击为末学是由武当武术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判断某人的武当拳功夫是否为正宗,还要加上道德标准的衡量。
不讲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当拳派之邪宗,不能称正宗。
以道德为门风
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武当武术门派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开派祖师的训诫。
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
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戒律来看,条款、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继承人,必须“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
可以看出,在张三丰之后的武当武术发展中,各个掌门人皆根据不同历史时代、环境等客观情况作出了不同的训诫。
比如,道教门中就有多种训诫。
三戒
皈依戒(全身心向道);
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经);
皈命戒(听从玄教大法师,即生命的生存行为皆由导师指引)。
五戒
第一不得杀生;
第二不得吃荤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
第三不得口是心非;
第四不得偷盗;
练武术对少年儿童能提高身体素质,武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的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
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练武术对青壮年而言,不止是健身功能,还是一种极好的休息方式,须知道劳动工作之余,周身疲乏,可以耍下武术,不仅可以舒筋活络,通和血脉,解乏去困,更可以从精神上降压解虑。
在当今红尘世界里,物欲横流,名利熏心,这些诱惑与刺激,压力和焦虑,使人们不自然地忘了自我。
成功者的灯红酒绿,脑满肠肥,无助者的生存压力,满腔愤懑,这些都是慢性自杀。
学武术可让人们静下心来找回自我,让人们切切实实地关爱自我身体机能和心理世界。
武术对女子可以起到健美苗条,身姿轻柔,充满朝气,必要时还可对付色狼的袭击,捍卫自己的贞操和尊严。
练武术尤其是对穷人而言,身体健壮,是养家糊口之本,说不定因武技特长,还可以多一种谋生的机会,如保镖、教练等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生病率,这时代多少穷困者,有病因住院及医药费昂贵而望天嗟叹!
练武术对于老人是身体健康之本,晚年休闲,以练武结缘,公园为点,晨昏群聚,切磋技艺,谈天说地,交流信息,互赠笑颜,传递快乐。
1、健体修心
武术始终让个体的心身处于不断的协调配合当中,并适当加以外在的压力进行艰苦的训练,达到与常人不一般的体质特征。
如有力,强健,有毅力等。练习武术的核心就是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讲武德。
2、治安防身
武术在各种非常时期,对自保和他保有着很强的威力。通过智慧和力量的组合,可以完成特殊的除暴安良的防身任务。
不仅可以有效治服坏人坏事的发生发展,还可以保全自己不受侵害。
3、娱乐审美
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法制社会的健全,靠武力解决问题或者显示能耐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日渐增强。
武术由于非常协调的系统动作,敏捷的反应,舒展的架式等诸多审美要素,越来越多的人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搬上舞台,向广大观众展示人体所特有的动作韵律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要的增强,武术作为休闲娱乐节目会更加深入地走进消费圈中,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这可能是武术先祖所没有想到,也不能理解的。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武术的几个好处,还有哪些人练习武术具体有哪些效果等等。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多知道武术能锻炼身体,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有了更多的好处,会好了武术,至少你有了一本技术,不会失业了。
结语:武当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武术中含重要的一支流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平时只要记得多加练习,那么就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还能够培养人的勇气,锻炼人的毅力。
练习武当武术的好处
1.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个武术运动员每天要练习拳术和器械套路15—20套(不包括基本功练习),这些练习对身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心血管系统随机能正是在不断接受这样大的刺激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的。
2.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练习武术对呼吸系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例如初级长拳这种简单的套路练习,呼吸频率可达31—34次/分,肺通气量可达20—29升/分,氧债%达70—80%,氧债完全消除约需8—9分钟;
这就是说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8—9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因此经常练武术会增强呼吸系统机能。
3.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
练习武术时要求身体各部肌肉协调配合。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要象闪电流星那样快速,一静就要象山岳一般的安稳。这些都锻炼了神经系统的机能。
4.武术运动对肌肉力量和关节柔韧性的影晌
从武术专业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的对比材料可以看出,背肌力量(山羊挺身持续时间)要好(约长19—77秒);
腹肌力量(仰卧起坐次数)也强(约多36—46次);腿力(纵跳高度)亦佳(要高ll—14厘米)。
左弓步搂手冲拳
弓步搂打之马步搂手:(过渡动作)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成马步,同时左拳变掌向左搂出,掌指朝上,虎口撑开,目视左方。
弓步搂打之弓步冲拳:左掌变拳收回腰间,拳心朝上。马步向左拧腰转胯成左弓步,右拳同时内旋击出,拳心向下,力达拳面。目视前方。
弹踢冲拳
右拳外旋收回腰间,拳心向上。左拳拧旋击出,同时右脚向前弹出,脚面绷平,力达脚尖。左拳拳心向下。上身直立。目视前方。
马步架打
右脚前落成马步,左拳变掌向上撩架,右拳向前击出成平拳。眼看右方。
歇步冲拳
歇步盖打之转身盖掌:向左转身,左脚后撤右脚后方,左掌变拳收回腰间,右拳变掌从上向左下横盖。
目视前方。歇步盖打之歇步冲拳:下蹲成右歇步,右掌变拳收回腰间,左拳平拳击出,目视前方。
提膝穿掌
左拳变掌下横盖,起身右腿直立,左脚提膝,同时右拳变掌从腰间向右上方穿出,目视右掌。
仆步穿掌
左脚向左落步成左仆步,左掌向左下方穿出。目视左方。
虚步挑掌
右脚向前上步成右虚步,左掌顺式向上向后成下勾手(低不过肩,高不过耳端)。右掌向前向上挑出,掌指向上,右肘微曲。目视前方。
收势
左脚向右脚并拢,双手变拳收回腰间。向左摆头,目视左前方,还原成预备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