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掌握缠丝劲与注意事项
太极拳缠丝劲练习它的实践性是很重要的,当然它的威力不可小瞧,杀伤力比较强它的练习基础是建立在懂招懂劲的基础上的,只要能配合的好,瞬间发力,就能轻松的运用,缠丝劲也分很多种。
有很种方法可以区分太极拳缠丝劲,常见的方法是缠丝劲的顺缠与逆缠。那么什么叫做逆缠和顺缠呢呢?只要你的大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逆缠。小指侧向手心 旋裹或小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顺缠。
这种方法,如果没有同内气的收放结合起来,显得过于简单和威力小。陈鑫在《太极拳图说》讲义中,把缠丝劲分为十二种。就是“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则显得过于繁琐。作者认为,根据太极拳缠丝劲的内涵和特点,把它区分为出劲顺缠、收劲顺缠、出劲逆缠、收劲逆缠四种缠丝法,比较容易掌握。
1,出劲顺缠
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顺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顺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顺缠。
2,收劲顺缠
什么叫做收劲顺缠,只要是手和足向里面收屈,而臂膀和腿的外面向后方斜缠到自己的肩胯。
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顺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后。经外踝,绕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后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顺缠。
3,出劲逆缠
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桡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逆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后裆向外,过胯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逆缠。
4,收劲逆缠
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逆缠。比较详细些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经尺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膻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逆缠。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内踝,绕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前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逆缠。
太极的缠丝法的要求内和外要紧密的去协调,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初练的时候,应该先练习单只手和单只足的练习方法,单只胳膊和单只腿的旋转
一手一足有了体会,再练习两手或两足的同时缠丝,或者练习身体一侧手足的同时缠丝。如此,逐步掌握各个部位的缠丝法,周身缠丝就自然形成。
在练习太极拳缠丝劲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贵在用意,尚行气,戒用力。
太极拳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形,重气不重力。练习和运用缠丝劲,首先要培植和运用内气。
要用意念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作螺旋形循环运转。有少许的意念就行,不要强缠硬扭。如果过分注意外形的缠扭,则易导致气血滞涩,使肌肉、关节甚至内脏受损,应像陈鑫说的“轻轻运行,徐徐停止。意念运以微细,毋使波澜忽兴”。
2,腰为枢纽,手足相随。
缠丝劲以腰脊命门穴为枢纽,上通手指,下通足趾。
行功时,身体同侧手足的缠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顺缠,右足一般也是顺缠:右手如是逆缠,右足一般也是逆缠。左侧手足也如此。比如“白鹤亮翅”式,右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顺缠转为出劲逆缠,左侧手足都是由收劲逆缠转为出劲顺缠。陈鑫曾说: “腰是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又说, “上面手如何运,下面足如何运”,“中间有腰随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
3,顺逆出入,循环无间。
太极拳行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手足运动,要画圈旋转,不走直线,不走回头路。缠丝劲从顺到逆。从逆到顺,从收到出,从出到收,循环无间。下圈如是顺缠,上圈则是逆缠:下圈如是收劲,上圈则出劲。反过来也是如此。并且从始至终,缠丝劲一刻也不能丢失。陈鑫诗云:“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练习太极在知道缠丝劲各种发劲的同时也要懂得怎么去避免发劲的误区,只有掌握这些基础,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各种关于太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