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进入太极态的第一阶段

  当我们学习太极拳刀一定境界的时候,就会进入“太极态”,“太极态”就是整套动作由必然的运动状态能过渡到*运动状态,身心、精神皆达佳效果的“无极状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太极态的第一阶段。

  进入太极态的第一阶段,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基本功及套路的练习。

  学到手——动作模拟阶段

  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演练起来要一丝不苟,按动作先后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太极拳运动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是有严格要求的。

  所以,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它的规律。

  如:欲进预退,却进犹退,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也后,踏正步斗等等。其架式或高或低,其动作或虚或实,其动非常动等等,不同于单纯追求远,强,高,而是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

  然后抬腿举臂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处的现象,即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脚,顾不了手,速度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

  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大家通过反复的练习就可以掌握技巧。

  具有独特运动规律的太极拳,给大脑带来新的运动思维,产生新的运动逻辑。使初学者一时间还不适应。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习练。

  越是虔诚地习练,其思维越高度地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与状态,导致大脑其它兴奋灶的抑制状态。

  使人忘记动作不协调,不好意思的羞涩感,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甚至连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的,病痛减缓了、消失了、抑制了。

  通过这个过程,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整,精神得到了慰抚。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是个理疗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导致心脏过度疲劳、休克或梗塞,以致发生不测。

  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太极拳的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的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能在轻松的学习中,承受得了的负荷,所以初学者不必担心。

  从神经学上看,突触的电活动兴奋(突触:是一个神经元通过电活动兴奋供量一个神经元的连接部位),不至于导致激元程度,不能使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即使要使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送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在产生和传导电行动方面高度特化),突触总和值达到了下一个神经元值,也不强烈,肌梭和腱器不会易化,增强肌肉收缩抑制肌肉收缩是同时发生的,一部分肌肉群加强收缩增大力量,另一些肌肉在神经行动影响下,兴奋性稍有升高,以准备收缩。

  还有一部分肌肉因支配它的运动神经被抑制而放松,太极拳的进进退退,欲进先退,欲退先进者动作的运行及表现都由神经支配肌肉的协同与对抗肌的协调配合来完成,肌肉伸缩、牵拉使肌梭活动并支配梭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肌肉的传入纤维将行动传到α—和γ—神元(γ—神经元:支配每个肌梭的7—15个小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反过来进一步兴奋肌松,对肌松的刺激是牵拉程度和牵拉速度的决定因素。

  那么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如行云流水,偶有发力如激浪飞花毫不唐兀,这种柔和适度的肌肉牵拉力是任何都能承受得了的。

  在肌肉牵拉和向心收缩之间延搁的时间徐徐柔和,肌松效应既不强烈又不消失。γ—获得了佳舒适状态。太极拳动作不急不燥,不紧不慢,兴奋适中,腱器刺激对主动肌收缩力量的抑制慢性疾病的兴奋,又可延长其兴奋时间,从而使病情好转。

  太极拳的慢性肌肉牵拉减少了肌松的活动,并降低了支配的放松状态,诱发交互抑制反射,会进一步使对抗肌放松,慢性病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调理,得到疗养,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孕于其中。

  从意识方面来看,当思维被新颖的太极拳所吸引时,全神贯注于太极的影像刻划上,日常活动的支配机构获得了良好养息环境,无疑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习太极拳动作,就是抑制先天性反射。有些动作难以掌握,所需的时间长,是因为这些动作受到某些反射对它的抑制作用。

  总之,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心身得到了锻炼、调理、调节,起到了某些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