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论体悟身知与练到功夫有何关系

  练习太极拳就要练到真功夫,这也是很多练拳者的目标。近期,有许多习拳者疑问,体悟身知与练到功夫的关系,太极拳教程中对功夫的领悟有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一下太极拳教学,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如何领悟。

  体悟身知与练到功夫

  许多人都会吧体悟身知与练到功夫混为一谈,意思是体会到这种感觉就练成了功夫。更严重认为不用再练了。

  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是这样认为的:“体悟身知”与“练到功夫”是分两步走的问题,而不是一回事;先有“体悟身知”的第一步,然后按练法、守要领、凭感觉的继续练下去,这是第二步,身上才能“练到功夫”。

  “体悟身知”是练拳练功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的东西,但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练拳实践证明,功夫不是感觉出来的,更不是说出来、写出来的,而是明拳理、晓练法、得要领的苦练才能在身上长出功夫。

  练功夫要遵循规律练习,自己乱练是练不到正真的功夫的。

  “功夫”的含义大约有几方面

  一是首先它是武功,武术的别称,引申为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某一项技能。

  二是谓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

  三是指时间。

  练习功夫首先要摆正心态,练拳前首先排除杂念,做到心无旁骛的境界。

  四是本领、造诣。

  五是特指武术。

  本文所说的“功夫”,意思是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某一项技能。

  比如你说身上有了松腰塌胯和松腰落胯的松沉感觉,并不等于说你有了松沉的腰腿功夫。功夫是分层次的,不同境界就有不同境界的功夫。

  在太极拳来说,松沉到脚底是松沉的入门功夫,是松沉功夫在第一阶段的东西,所以有前辈说松沉到脚底是松沉的第一步功夫。

  当你站虚步的拳势(比如“白鹤亮翅”)时能松腰塌胯的沉到后脚底和站弓步的拳势(比如“搂膝拗步”)时能松腰落胯的沉到前脚底,立身中正的站得较稳、人家推你不容易,似落地生根一样,那么说明你确实练到松沉的第一步功夫了。

  假如你以蛮力屈膝硬蹲成低架的姿势求得站稳的,这样站稳的功夫不是太极拳松腰、松胯、松尾闾、松膝、松踝的松沉功夫。因为这样站稳的练法有弊端,一是使下肢僵滞,难于转换动作;二是不能借用地力;三是十足的死桩。

  太极拳学习的三个基本要领

  一、练拳需要拳论的正确引导

  “练拳须从无极时,阴阳开合认真求。”要练好太极拳,就要重视太极拳论的研究和学习。这就要求多看多读名家、宗师的拳论、拳谱,要反复的阅读,细心的揣摩。

  即使是同一个拳理,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新的体会与认识,特别是对于易学、中医学、经胳学等难以理解的内容更要深入研究,从中汲取精髓,分析辨别,去伪存真。

  二、行拳走架要规范

  正确掌握太极拳姿势与运动方向,是习拳者进入初步阶段,也是研形阶段的根本要求。形是指行拳走架时身体各部位的体形特征,包括手、足、身、腰、头各部分。习拳者在演练过程中要记住中正、放长、饱满始终是打好太极拳的根本原理。

  三、学会“懂劲”才能提高

  劲为何物?劲是内气充足在外的表现,这种劲不是拙劲,而是外表看似非常缓和、柔绵的拳势引得内气散布于身体四肢的鼓荡。

  习拳者在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产生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进入太极拳中级阶段,“懂劲”阶段。

  这个阶段对初学者是难理解,难掌握的,习练者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单劲以及缠丝劲、开合劲等复合劲要从原理上弄清各种劲别产生的原理、特征,相互之间关系、引化之方法。

  要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脊发出的力达到四梢,使练拳者逐步达到“懂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