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浅谈如何正确选择太极明师
学习太极拳不仅对自身有要求,对选择的老师也有要求。小编今天与您分享一下,学太极如何选择老师。初学者练拳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太极拳教程,学习太极拳教程里的太极拳的特点,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谈如何选择太极明师
一、考察老师的人品人,师者的武德修为须较高
有拳家说,未学拳技,先修武德。学习太极拳亦如此,若是选择练太极哲学都没学成的老师,能教好徒弟吗?
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先生的武德在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他老人家的“三不主义”。
值得太极拳老师修炼。即“武艺高低不怕人说”,宽以待人,心胸如海。“武学理论不与人辩”,练拳者是在不断否定过去中前进的,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友好相处结交宾朋。
吴式太极拳层有名家说过,练习太极拳能够领悟到太极拳的精髓,改变了世俗的心态,不逐名追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杨禹廷先生把对太极拳理拳法研究和做人、做事融为一体,把对太极阴阳、刚柔在自己身上的体悟,扩大到为人处事,与社会和谐的各个方面,值得太极拳老师修炼。
二、老师的拳术水平和教拳水平都要较高
首先从老师的师承、拳龄、身上功夫、实战经验、理论水平去考察,老师的拳术水平是重要的,老师如没有较好的体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师又如何教会徒弟呢?因为太极拳的传授重在言传身教。
其次看其徒弟、学生的水平高低,因为体现了教学质量的价值,如老师保守或老师不会教,徒弟能学到多少东西呢?一位好老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身上。老师能打,还要看其传授和训练方法好不好。
对徒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老师的传授和训练方法。部分老师有较好的技击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事半功倍摸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个罪。
老师的拳理拳论知识和文化底蕴亦重要,这是“明师”与“名师”的区别只一。太极拳是文化拳,哲理拳,如果不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去细研琢磨,则只能得其皮毛矣。老师就是能够解疑释惑的。
如果,仅仅模仿个拳架,没有实质的太极内涵,也就是个太极操而已。
有些人择师把老师和徒弟、学生比赛成绩看得过重,误认比赛成绩较好的老师必定是拳术水平和教拳水平都高,那是不客观的。据笔者观摩过几次国际太极拳大赛得知,除了国家锦标赛的奖牌含金量高一点之外,其他什么地方大赛的奖牌含金量低得可怜。
杨式太极明师林文涛先生对我说:“太极冠军并不等于太极高手。”过后的几年中,我曾与两位太极推手冠军(*锦标赛)交流技艺,结果我的技艺与功夫不在这两位推手冠军之下,由此说明林文涛先生所言不虚。
三、老师的年龄宜选在40至65岁
可保证言传身教,不但能讲解拳理、拳技,还可亲自示范、喂劲,直至陪学者实战。或师者年龄偏大了,喂劲、陪练、实战有好的师兄也不错,但其身上的劲会与其师不可比拟。如师者年龄较轻,虽拳术水平较高,但其见识未必较高,教学未必老练。
四、不宜选择收授徒弟、学生过多的老师
一些不负教学责任的老师为了经济利益,过多的收授徒弟、学生,因此忙不过来,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顾得上给徒弟、学生传技授艺;只能象走马看花的那样,应付一点表明东西。
言传方面讲解不详细,身教方面减少内容,示范拳式更是减少动作与次数。这样的情况之下哪能学好太极拳?
练太极拳注意事项
1、莫弓过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的太过,必遭伤害。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2、莫扭拧
主要是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3、莫滞劲
行架过程中多是一腿负重,膝关节既要承受自身体重的压力,还得承受运使劲力的冲击。所以在主观上减轻膝关节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4、莫叉劲
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5、不激烈
人们在行架之前都有个热身的过程。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按摩,有空要多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