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三岁前你记不得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回想小时候的快乐时光,觉得小时候是开心的,现在不能像那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童年有喜有悲,那你对于小时候记得多少呢。您知道三岁前你记不得事吗?您知道记不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吗?不知道没关系,今天就让三九小编来告诉您有关3岁前宝宝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吧,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

  三岁前你记不得事吗

  今天早上我的同事给我打电话,很不高兴说是小孩不听话,不让她上班,抱着她的腿哭,她看着心疼,但是又不能带着去上班,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出主意的同事分成两个阵营:“武力派”说,小朋友唯一能听懂的语言就是暴力,反正三岁之前不记事儿。

  “伤痕派”的我立马用亲身经历反驳——上幼儿园时我和爸爸有个约定,他骑车送我上幼儿园,路上要给我讲个故事,一天早上我把他惹怒了,路上他拒不开口,眼看幼儿园到了,我气爸爸没有契约精神,非要他讲故事我才肯进去。

  有些老师心里想着很不屑碰到这样的小孩,因为他们见得多了,拼命地把我往教室里拉,我说只要爸爸开口我就进去,可是他们总是自作聪明的不理会我,这就使得我到现在都记得。

  三四岁时的事儿,成年大多不记得

  小孩到底几岁开始记事儿呢?要先明确,我们一般说“记事儿”,指的是长大之后对儿时留下记忆,并不是说小孩没有记忆力,实际上2个月大的婴儿能记事24小时,1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记3个多月了。

  为了看看记事儿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人员让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做出图来一看,人的孩提记忆能分成清晰的“两相”。2-3岁前的记忆几乎为零,3-7岁记忆量快速增长,但和成年比仍然是零星的。

  从这条曲线也能看出有趣的一点:对六七岁时的记忆绝不是成人遗忘曲线的简单延长,就是说,幼儿园时留下的回忆少,并不仅仅因为年代久远。小时候忘事,和大人忘事的机制很可能并不相同。

  但是人类10岁之前的记忆是由自己本事记忆分布情况而决定的,不受外界的影响,在研究时发现,受接受的三岁以下的小孩都很少有记住当时生活的。

  1984年,某儿童学习中心的火警突然响起,老师紧急把小朋友从大楼里疏散出来,其中一个班小朋友三岁半,另一个班四岁半,他们坐在沙坑旁边,看警察和消防员叔叔里里外外忙活一通。

  叔叔们发现原来只是有人爆玉米花引响了警报。老师把前因后果给小朋友们解释了,便继续上课。

  两周后,研究人员把小朋友召集回来,问他们是不是记得两周前那件事,所有小朋友都记得,但三岁半的小朋友却复述得没头没尾,很少有人能讲出自己当时在大楼里上课,更几乎没人提到火警警报只是因为爆米花。而四岁半小朋友就能完整复述整件事了。

  7年后,科学家们再把当年的小朋友约回来,当年四岁半的小朋友如今仍然能清晰回忆起整个事件,其中三分之一复述得格外突出;而当年三岁半的小朋友几乎没人能达到同等回忆水平,甚至其中很多人把这件事忘得影儿都没了。

  记不得的影响因素

  三岁前的记忆为什么被抹掉?处于“记事儿”转折点的三四岁又发生了什么?

  早的弗洛伊德就不多说了,他什么都往“性”上扯,说小婴儿一岁前忙着探索“性”,后面就要压抑这些创伤记忆,有点惨……不过弗洛伊德确实对这个现象做出了杰出的命名贡献,婴儿失忆这个术语就从他而来。

  科学界有“未成熟大脑”理论。虽然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在怀孕六七个月的时候确实已经基本成型,但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不少。皮层会再形成很多突触和髓鞘,海马区也会加入无数新的神经元。可以想像,硬件没跟上,存储能力自然不足。

  也有科学家觉得软件也重要,越大的小朋友,理解能力更强,更能搞清楚状况。理解有助于记忆。比如在火警实验中,四岁半小朋友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他们知道消防员是做什么的,可能回到教室后也更仔细地听老师解释了。

  更强的表达能力也有助于记忆。欧美家长比较喜欢在小朋友回家后对他们问东问西,让他们讲述白天发生了什么——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认为,和爸爸妈妈复述自己的日常经历,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岁半小朋友表达能力肯定比三岁半的更好,回家一讲,记得更牢;而三岁半小朋友可能回家根本没法把这件事讲清楚,甚至都没有讲。

  科研人员还推测,因为亚洲的爸妈没有回家讲幼儿园见闻的传统,所以如果同样的实验在中国做,小朋友们能回忆起这件事的肯定会相对较少。事实上,欧美人对儿时早的记忆,确实比中国人的要早大概半年。

  新神经来得快,旧回忆去得快

  类比“软件”和“硬件”的解释更关注记忆的形成。而近,科学圈又有了新的假说——婴儿时期脑子长得太快,以至于把记忆快速“抹去”了。

  大体而言,海马区负责情景记忆,后皮质负责语义记忆,而前皮质是短期记忆(又成为工作记忆)。我们说的“记事儿”,主要是海马区的贡献。

  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贯穿一生,科学家猜测,新神经元和旧的共存,甚至和旧神经元竞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导致人的遗忘;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减慢,小时候神经元生长快,所以儿时发生的事也忘得多。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科研人员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小鼠,分成婴儿鼠和成年鼠两组,给它们的脚丫施行电击,然后在此后1-28天不等的时间内,将它们拿回“受刑”场所,看它们是不是还记得受过的刺激,具体方法是看它们是不是愣住。

  如果小鼠愣住,就表示它们害怕了,也就是记得之前的惨痛经历。结果发现,在实验期间,成年鼠不管多少天之后都记得之前受的电刺激,但婴儿鼠只有电击过后一天记得,两天之后开始忘记。

  科学家通过跑步等办法加快成年鼠海马区神经元的生长,发现能促进它们忘记;再抑制婴儿鼠神经元的生长,发现它们就能多长点儿记性了。

  当然,小鼠的发育可能和人还是有区别,但如果人和小鼠的“婴儿失忆”现象机制相同,是不是有办法留住人的婴儿记忆呢?

  单手抱娃用手机写到这里的我,低头看了看蛮不讲理的、眼角还凝固了一片泪嘎巴的米花,转念一想:不管是什么机制,好在让你忘了,长大你就不再记得这些在屎尿屁里撒泼打滚的龌龊日子。

  翻看爸爸给我记的成长日记,里面写了很多妈妈出差我哭得撕心裂肺,如今毫无印象。所以下月上班把她甩在家,她长大也不记得。想到这点心里更安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