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这特征当心会早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心理的承受压力越来越重了。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心脏疾病也成为了头号杀手。那么房颤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房颤是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的现象,那么房颤症状有哪些呢?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起来看看吧。
心跳为何会“失控”,怎样“稳住”心律?在2015年"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20余家医学专业媒体“近距离”了解房颤的诊治要点。
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如果心脏的律动失去和谐,生命也必将受到威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便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
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现已成为“高大上”的疾病。何谓高大上?专家称,“高”是指患病率高,我国现患人数达1000万以上,全球房颤患病人数3350万,到2060年将增加2倍;“大”是指危害大,房颤不仅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增加脑卒中和死亡风险,还会使心衰风险增加;“上”是指患病人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中,将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呢?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抗凝状态下年卒中率为5.3%,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脑卒中。另外,房颤本身就增加死亡率,为健康人群的2倍。
抗凝治疗重要
专家称,“房颤(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严重的是房颤引发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率的关键。抗凝治疗让血液不容易凝固,减少心脏里面血栓的形成,也就减少了血栓脱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于抗凝治疗也有一个误区,即大众普遍认为的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对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是无效的,并且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此外,新型抗凝药物的问世有可能革命性地改变目前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同传统抗凝药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监测抗凝活性,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左心耳封堵:房颤卒中预防新手段
目前研究显示,90%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属于左心房的一部分,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至脑部动脉就形成脑栓塞即脑卒中。
既往的临床实践表明,在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或者成形术的同时切除左心耳,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而外科治疗方法由于创伤大,风险高,难以在临床推广。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射频消融可治愈房颤
目前临床常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很多。转复房颤的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如心脏、肝功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资料显示,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1年往往不足50%。其他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高达17%。
转复房颤使之恢复窦性节律无疑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而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却不尽理想,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也进展缓慢。房颤导管消融作为转复和维持窦律的有效手段,在房颤的节律控制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国际指南中已经提出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选择,即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直接接受导管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经过多次消融多数患者也可成功维持窦性心律。导管消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更为重要的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卒中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