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为万物生存法则,阴阳平衡即养生
明代杰出医学家汪机说:"阴阳之道,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因此,我们想养生,要治病,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先从阴阳开始。那么,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
阴阳的观念,很早就出现了。
史书记载,在周幽王时,有一次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询问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阳甫解释说,是因为天地之气失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说,地下的阳气伏在阴气的下面,被阴气所逼迫,想出出不来,两股力量争斗,所以发生地震。
可见,当时阴阳的概念已经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其实,阴阳的原始意义很朴素,所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其根据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
后来,阴阳从早先描写具体状态的概念逐渐延伸成一种概括性的概念。例如,高的地方容易照到阳光,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暖、明亮、生命旺盛这些就都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地说,凡是积极的、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凡是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那么人也不例外。如: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以膈肌为界线)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
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如《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疾病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那么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标是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养生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从阴阳上着手,通过各种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