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

茯苓

原料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伏灵、松腴、不死面、云苓、松薯、松苓、松木薯

原料分类:药食两用食物

食用提示:内服:煎汤,10至15克;或入丸、散。

禁忌人群: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适用人群:适宜小便不利、脾虚食少、大便泄泻、水肿涨满、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1原料介绍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苓茯苓的菌核。茯苓生于松树根上。分布于吉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通常栽后8至10个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标志为苓场再次出现龟裂纹,若见菌核表皮呈黄褐色而又未出现白色裂缝,即可收获。选晴天挖出后去泥沙,堆在室内盖稻草发汗,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后削去外皮,干燥。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2适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大肠病变,如痔疮、便血、脱肛者食用;适宜小便频多者食用;
2. 感冒期间忌食;因其性寒,凡脾虚便溏者亦忌。

3食用指导

1.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
2. 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等同用。
3.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山药等配伍。
4.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4食疗作用

《千金.食治》:猪洞肠,主洞肠挺出血多者。唐?盂诜:主虚渴.小便敷。
《本草图经》:主大小肠风热。《本草纲目》:润肠治燥。《随息居饮食谱》:外感不清,脾虚滑泻者,均忌。

5食材文化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6温馨提示

炮制:取原药材,大小个分开,浸泡,洗净,润透,稍蒸后趁热切取外皮(另作茯苓皮药用),切厚片或块,干燥,炮制后的药材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