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疗的好处 经常按摩双脚也能治病

  足疗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了,现在很多人都会下班去足疗店按摩按摩,因为足疗不仅能够放松自己,还能够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呢,接下来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有关足疗的一些知识吧,一起来看看。

  我们都应该知道,其实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从脚底的经络、穴位以及反射区来看,脚底贯汇人体12条经络,还集中了贯汇人体12经络

  通过足部按摩可直接刺激血管、神经、关节、韧带等组织。而足部经络则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以经络为联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肤皮毛联系成一个有机体。使脏腑机能正常,阴阳平衡协调,进而维持了人体的机能正常。这就是按摩双脚能治病的原理。

  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详细介绍全身经络和腧穴,其中许多足部的穴位。书中指出: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脏腑有病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的问题。

  《黄帝内经》提到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足疗是一种不需要药物的疗法,主要是通过对脚底反射区的刺激,来调整人体生理机能,从而调整人体生理机能,后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足疗有效调节五脏六腑功能

  足疗,现代医学称足反射疗法,即足反射区疗法。

  足反射区,指按一定规律排列在人体足部皮表上的与相应脏腑及其功能系统有特殊内在联系通道的神经末梢和内外感受器的结集区域。人体足部有密集的神经束和神经末梢,分布为90多个神经反射区。

  现代医学所说的反射,指人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间神经)→神经中枢(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元群)→传出神经(中间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终止于其它组织或器官的终末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感觉神经末梢构成感受器I感受器,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骨骼肌组织内,感受冷、热、痛的刺激和肌纤维伸缩、肌张力的变化;运动神经末梢终止于肌组织和腺,可引起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根据这一生理反射原理,足反射疗法,通过一定手法,在足部特定部位反射区进行反射按摩刺激,能够对相应脏腑的功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反射学是欧美的现代医学,足部反射疗法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美国医生威廉·菲兹杰拉德和赖利研究人体反射作用,并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30年代,美国人古哈姆女士对人体脏腑器官在足部上的投影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足的故事》一书,经过长期对足反射的研究与实践,于1975年古哈姆同德国人玛鲁卡多女士又出版了《足反射区疗法》专著,直到法籍瑞士人玛萨佛雷特女士的《未来的健康》的出版,足反射疗法才在西方引起轰动。

  然而,传统医学对足部诊疗疾病的认识与临床实践,远远比西方早很长时间。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记载人体足部有38个穴位,认为足三阴经脉、足三阳经脉都是通过足部的循行通达止脏腑,并在《素问·厥论》中还指出:“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又与手三阴经脉、手三阳经脉相互沟连,经脉气血流注全身,使机体脏腑得到良好的濡养。

  人体五脏中,肾,为先天之本。《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景岳全书·血证》中说:“血者水谷之精微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中医经络学认为,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甲角的隐白穴。通过足部按摩,经常温煦肾、脾二经,是强肾健脾之根本。由此可见,人们把足比作“第二心脏”是有道理的。

  足疗主要功能在健身美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形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及系统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既有表里关系,又有因果关系。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能使它们相安无事,气血通畅,机体健康。

  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的五脏,具有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联系。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生命活动的主宰作用。故“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说法。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华,是光彩之义。气由脏发,色由气华。面、唇、爪、毛、发的色泽,可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血脉皆可上注于面。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目光有神;反之,心气不足,气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