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机制是怎么回事
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而由此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Ⅳ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一般在-90-80毫伏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心房传导束和房室束等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一般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都受到抑制,所以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是潜在的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的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出现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不过,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从-90毫伏上升到-65毫伏时,开始出现Ⅳ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之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者外来因素的影响下,能够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从而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会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冲动起源异常若发生在窦房结,能够产生窦性心律失常,若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将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慢能够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是其他部位节律点就取代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能够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了主动性异位节律。如果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如果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