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紧急处理
1.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处理
以往唯恐在搬送和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而过分强调就地治疗。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经验证明,脑出血患者的抢救,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除对危重患者(深度昏迷、呼吸不整、血压在90/60毫米汞柱即12/8千帕以下、体温下降者)外,均应立即送患者到较近而设备条件较好的医院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在运送途中应注意下列事项。
2.动作轻巧
如果患者在路旁、厕所或人多的地方昏倒时,首先应小心轻轻地抬至卧床或宽敞的场所,然后由2~3人协同抬到担架或平板车上,切忌动作鲁莽,再护送到医院。
3.尽量避免长途运送
长时间转运一方面耽误治疗,另一方面运送途中的震动,可以加重脑出血。
4.转送前,应先给予必要的治疗
在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可静脉注射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注射液脱水,以防发生脑疝。
5.避免震动
运送途中,尽量减少患者身体及头部的震动,头部要有专人保护,患者睡的担架要垫厚一些、软一点,避免因反复震动、摇晃、颠簸,加重颅内出血及发生脑疝。救护车如果是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即使心情再急,也应慢速前进。
6.保护呼吸道通畅
脑出血患者由于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不能咳出;呕吐物及咽喉部分泌物也可流人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从而发生脑缺氧。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持呼吸畅通:给患者解开衣领、裤带,必要时将上衣用剪刀剪开;有假牙者取下假牙;体位以侧卧为宜,使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易于流出,如流出不畅,可用纱布或手帕从口中挖出;如出现舌头后坠、呼吸鼾声大,可用手将下颌托起。当患者出现抽搐时,可用一块半寸宽的平竹板缠上纱布塞人上下齿之间,以防舌头被咬伤。
转送途中,有条件的话,应给予吸氧,并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的变化。用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脑动脉阻塞后,相应的供血区便会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后就发生脑梗死.脑梗死病灶是由缺血坏死的中心区和其周围神经细胞尚存活但功能不全的缺血半影区组成。缺血中心区由于脑血流量严重不足或完全缺血而迅速发生脑细胞死亡,如在有效时间内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则脑代谢障碍可以恢复,神经细胞可以存活并能够恢复功能。因而脑血管病及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现代基础医学研究提出了缺血半影区和灌流损伤的概念,由于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可逆转或称可挽救性,因而作为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是抢救半影区。通过及时使脑血管再通(再灌流)及使用脑保护药。物可挽救半影区的脑组织。理论上脑缺血后血管再通,氧与葡萄糖等供应恢复,脑组织的缺血损伤应恢复,但实际上存在一个有效时间窗即再灌流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窗后血管再通则会使脑损伤急剧加重。同样,脑保护药物的应用也存在时间窗问题,超过这个时限应用药物,脑组织的损伤已变为不可逆转。而在该时间窗内进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目前大多数医学专家同意这个时间窗为3~6小时以内。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在该时间范围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溶栓疗法是指人为地应用某些药物,使脑动脉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子(由其他部位血栓脱落而生成)溶解,使堵塞的血管畅通,脑血流恢复,从而达到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得以缓解或减轻的目的。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治疗时机,即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必须在血栓形成以后3~6小时以内进行。否则,血栓即使被溶解,坏死的脑组织也不可能再复活。此外,溶栓治疗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年龄过高、病情危重、有严重并发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曾长期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慎重或禁忌进行溶栓治疗。
脑血栓形成患者或脑血栓的高危个体,血液常处于一种"高凝”状态,随时有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抗血小板药物有预防和治疗脑血栓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著名的阿司匹林外,还有噻氯匹啶(抵克力得)、氯Ⅱ比格雷等。噻氯匹啶是一种强效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较阿司匹林更强,但不良反应也较大,少数患者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制剂,作用与噻氯匹啶相似,而不良反应较小。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