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的消化系统
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在进化过程中口腔内形成一些高度分化的器官,适应于吸吮、咀嚼、分泌唾液、感受味觉及说话等复杂功能。各功能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依靠牙齿、唇、颊、舌、腭等器官,通过有关肌肉的收缩和下颌运动完成的,是咀嚼系统组织器官分工合作的结果。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是外界细菌、毒物最容易侵入的部位。平时重视口腔卫生和饮食卫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唾液腺。唾液腺是消化道的第1个消化腺。唾液是唾液腺所分泌的液体。人一昼夜分泌唾液量约为1000~1500毫升。其中大唾液腺约分泌5/6,小唾液腺分泌占1/6。唾液分泌有一定规律,夜间静止,清晨较少,下午4~6时达高峰。食物一入口,唾液腺就会开始分泌唾液。
唾液分泌的调节有非条件性反射调节及条件性反射调节两种。引起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正常刺激包括机械的、化学的和温度的。而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是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实现的,它是后天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以及进食时的环境都会形成自然条件反射,或增加或抑制唾液的分泌。此外,一些生津止渴的中药也能帮助唾液分泌。
唾液中的淀粉酶能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以利于人体的吸收。唾液中的溶菌酶、氧化酶、过氧化酶等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力,还具有防癌作用。
唾液中的另外一些成分如黏蛋白、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如黏蛋白不但具有润滑作用,还可以中和胃酸,以及增强胃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唾液中的表皮生长因子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这也是口腔内的伤口比其他部位的伤口易愈合的原因。
牙。牙能切断、磨碎食物并能协助发音。从外形上看每颗牙齿分3部分:长在牙槽内的部分叫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叫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是牙颈。包在牙槽外部的黏膜叫牙龈。构成牙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在牙冠牙本质的表面有一层坚硬光亮的牙釉质(珐琅质),在牙根牙本质外面包有一层牙骨质。牙齿*的空腔叫牙髓腔,牙根部的髓腔细长叫牙根管。髓腔内的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共称牙髓。
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交叉的部分,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喉咽3部分,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鼻咽部两侧壁上有咽鼓管开口,使咽与中耳相通。后部黏膜内有淋巴组织,叫咽扁桃体。咽扁桃体、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在鼻腔、口腔通咽处形成一环,是消化、呼吸系统的防御门户。口咽为咽的中部,软腭与喉口之间。喉咽是咽的最下部,较狭窄。
食管。食管是肌肉组成的管道,上端与咽部相连,下端与胃相接,全长约25~30厘米,大部分在胸腔内。食管各部位的直径大小不一,全长有3个狭窄处:第一狭窄在食管起始部;第二狭窄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狭窄在膈肌食管裂孔处。这些狭窄处容易停滞较大的异物,也是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壁是富有弹性的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肉层外膜组成,通过柔软、弹性的食管肌肉的蠕动收缩,将食物团送入胃内。食管腔最里面的一层是黏膜层,既薄又软,它同食物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因此很容易受到多种刺激。例如过于热烫、过于粗糙的食物在通过食管、接触黏膜上皮时,会烫伤或擦伤食管黏膜上皮,使黏膜上皮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病变。
胃。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的入口叫贲门,和食管相通;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胃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3部分,有前后两壁,还有上下两弯,较短的上边是胃小弯,较长的下边是胃大弯。胃小弯和幽门部都是溃疡病的多发部位。
食物进入胃后,胃开始运动,胃壁逐渐舒张来受纳食物。当食物刺激胃壁时,通过中枢神经引起反射性、有规律的胃壁蠕动,将胃内食物进一步磨碎和胃液充分混合,形成粥样食糜,分批送入十二指肠。胃的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排空时间的长短与食物的质和量有关。水排空最快,流质饮料较固体饮料快些,固体饮料在胃窦磨碎后,与胃液混合,形成液体或半流体食糜,然后才自胃排出。未消化的固体食物不能通过幽门,从胃窦又推回胃体,重新研磨。脂肪食物对胃的抑制作用大,蛋白质食物次之,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产物对胃的运动基本上不起抑制作用。
胃液中含有蛋白酶、盐酸和黏液,其中盐酸的作用最为重要,它能使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并造成酸性环境,将食物中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肠的进一步分解和吸收做好准备。胃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并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等物质的吸收。
胃神经与胃的运动和分泌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协同。胃的分泌机理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控制。我们在进食时,虽然食物尚未进胃,但看到食物的色、香、味时,与食物有关的信号传人中枢神经,再通过支配胃的传出神经,引起胃的分泌与运动。当食物在口腔内咀嚼,进行吞咽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和食管,再引起胃液的大量分泌。但当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受到破坏或任何一方过强过弱时,就会引起胃活动与分泌的失调。
肠。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3部分。大量的消化和几乎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一般成年人的小肠有6米长,而大肠却只有1.5米。
食物在胃中部分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黏膜层表面覆以肠绒毛,各种消化液在小肠中将食糜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使食物消化吸收后,剩余的废物接着进入大肠。
大肠居于下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消化吸收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如果大肠传导失常,会出现大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腹泻、便秘或便脓血等。
肝脏。肝脏位于腹部右上方,是人体解毒最重要的器官,具有化解细菌、酒精和其他毒素的功能。当细菌毒素侵入时,肝脏里的"转氨酶”便会把毒素分解,人体产生抗体,以后再有同样细菌侵入时,就无法伤害人体了。肝脏还能分泌胆汁,胆汁有消化功能。
简单地说,肝脏化解毒素,并且供应充足的营养素,使人体维持一定的免疫系统功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摄取的食物,有些是含有毒素的(如半熟的海鲜),需要依靠肝脏来分解这些毒素。另一些食物在消化后,就会腐败、发酵而产生毒素,无法被小肠吸收,毒素就会被送往肝脏进行分解。要是肝脏变弱,无法完全解毒的话,毒素就会被送至心脏,然后遍布全身。
胆囊。胆囊的形状很像一个青梨,它紧贴在肝下面的胆囊窝内,容积约30—50毫升,其中有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胆囊就像是一个储存囊,可以储存胆汁并调节胆计的分泌。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先流入胆囊,通过黏膜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并贮存起来。未浓缩的胆汁呈金黄色,浓缩后的胆汁呈空绿色。进食时(特别是进食脂肪性食物时)胆囊收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内,协助消化脂肪。
胰腺。胰腺是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泌器官,它位于胃的后下方,紧靠腹后壁。胰腺一般分为头、颈、体、尾4部分,胰头正好在十二指肠弯成的小弯内,胰尾的组织结构由外分泌的腺体及内分泌的胰岛两部分所组成,因此属混合性腺体。胰腺内有一条管道,叫胰管,它从胰尾部起始,直到胰头部,大多与胆总管形成一条"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0
胰腺所分泌的胰液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不可缺少的。正常人胰腺每天约分泌1000毫升胰液,除水分外,主要成分是电解质和酶原蛋白,前者能中和胃酸,使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迅速由酸性变为碱性,又给后者——酶原蛋白转化为胰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酶原的这一转化过程叫"激活”,激活是酶原转化成胰酶,并发挥其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正常成人每天排入小肠的酶蛋白约为2~8克,它们就像工业上使用的催化剂一样,立刻参与对食物中的多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使它们变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如果因某种疾病导致胰腺功能减退,胰液分泌减少,人就要患严重的消化不良症。
除此之外,胰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分泌胰岛素。在胰腺内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细胞团,尤其以胰尾和胰体部最多,头部最少。从胰腺的切面来看,这些细胞团很像是分布在水面上的岛屿,因此取名胰岛,胰岛素就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人体糖代谢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胰岛素不足,人体就有可能患糖尿病。胰岛细胞除分泌胰岛素外,还分泌胰高血糖素、胃泌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等,因此其生理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阑尾。阑尾在盲肠的末端,长有5~9厘米左右,直径大约0.5~1厘米。人们通常认为阑尾是一个退化器官,除了诱发阑尾炎症外而别无他用。事实上,阑尾并非无用,成人身上的阑尾与免疫功能有关。人出生后不久,淋巴组织便开始在阑尾中聚积,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并在60岁后消失殆尽。由此看来,阑尾的功能似乎是使白细胞接触胃肠道里的大量抗原即外来物质。因此,阑尾可以帮助抑制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体液性抗体反应,同时能够提供局部的免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