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0健康北京:曾晓芃讲寨卡病毒的危害

  我们生长存在很多的病毒,如果不慎感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女人如果感染塞卡病毒,极有可能生出畸形儿。那么生活中寨卡病毒的危害有哪些呢?那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健康北京节目曾晓芃专家来了解一下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女人患上这种病会生出畸形儿

  有许多的研究发现,当孕妇在怀孕的时间,尤其是在怀孕的初期被寨卡病毒感染,那么出生的婴儿非常可能就是小头症婴儿。

  小头症指的是新生儿的大脑畸形,头围小于32厘米,而正常头围应该在34厘米到37厘米之间。

  小头症婴儿的身体成长有可能不受影响,但会有智力缺陷,夭折的危险也更高。

  有相关的研究确认,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着也就是诱发小头症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引起重视。

  胎盘中有子体与母体各自独立的两个循环系统。正常妊娠期间,母血与子血分开、互不干扰,选择性进行物质交换。

  孕妇发生感染时,病原微生物一般不能穿过胎盘侵入胎儿体内,这种起着保护作用的“关卡”被称为胎盘屏障或血胎屏障。

  病毒学家表示研究人员在胎盘组织中发现了寨卡病毒的RNA(核糖核酸),这一结果证实寨卡病毒可穿过胎盘屏障。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研究塞卡病毒的一大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不能确切地说寨卡病毒就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的直接原因。

  塞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与它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

  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寨卡病毒可以由白天活跃蚊子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研究表明,塞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在潜伏期约为10天。该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

  目前来说,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科学家的假设是,寨卡病毒开始时会感染树突细胞近核的部位,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

  一般的,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但zika病毒的抗原已被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中。

  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 。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

  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至今仍然没有特效疫苗和治疗药物。

  本期嘉宾介绍

  曾晓芃

  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蚊、蝇、蟑螂、鼠类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开展有关防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特别是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展进行相关调查与防制工作,为奥运害虫防制行动规划及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开展杀虫剂抗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在蟑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及快速检测诊断技术;三是参与全国和北京市病媒生物防制标准及防制规划的制定,为社会提供虫害防制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目前主持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基金3项课题,重点进行德国小蠊CytP450抗性基因的分离及抗性的基因诊断、生化抗性快速检测技术、蟑螂危害与鼠情状况调查及防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制协会副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常务委员兼蟑螂防制学组副组长,农业部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岗位认证评价专家,北京农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爱卫会有害生物防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昆虫学组组长,北京市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资质等级认定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消毒与病媒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医学昆虫及寄生虫学报》和《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编委。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