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姿势做这事竟有神效
毋庸置疑,针灸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治疗方法,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保健方法。很多人也对针灸抱有很强的好奇心。那么针灸有哪些姿势呢?有哪些好处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常用疗法,采用特定的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穴位,起到扶正祛邪、激发自身抗病能力的作用,对大部分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专家指出,进行针灸治疗时,体位选择是否恰当,对针灸的疗效有很大的影响。
临床上针灸时常用的体位
仰卧位
适宜于取面、胸、腹部腧穴,以及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
适宜于取颈后、脊背、腰部腧穴,及下肢后侧、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顶、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后和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除上述常用体位外,还应根据具体腧穴的不同要求而采取不同的体位,能用一种体位治疗时,就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位。对于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针灸主要有什么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作用1、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针灸治疗作用2、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选取一些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