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和土茯苓的故事
大禹是谁相信很多人都是清楚了,大禹治水这个典故还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大禹和土茯苓也有故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故事呢,之间有什么情缘呢,下面就由小编在这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说到土茯苓,我们很多人都会想要用它来制作一些糕点,味道非常的香而且口感还非常的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
殊不知土茯苓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中药,更是大禹亲尝过的“口粮”,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土茯苓,了解一下它的临床应用。
土茯苓在生活中并不是很常见到,这属于是百合科,是一种藤本植物的块茎,而且还有着很多别称。又称红土茯苓、禹余粮、冷饭团、冷饭头、饭团根等。说起它的别名禹余粮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5000年以前,大禹率数百部下在现在的山东西南部山区疏导积水,大禹每天都和部下一起用耒等工具挖掘沙石并一天同吃两顿饭。有一天傍晚,伙头来禀报:“大王,锅里的米饭做好了,可以用饭了吗?”
大禹这个时候用手摸摸自己的肚子,看看非常饥饿无力的人说,“开饭了!开饭了!”,大家都马上奔去了。
铜锅里的小米饭黄灿灿的冒着诱人的香味,伙头用勺子给大伙盛饭,每个人的土陶碗里就放一勺,因为带来的粮食不多了,只能节省着吃。当大禹把土陶碗伸过来时,伙头给盛上一勺,刚要再搭上一勺时,大禹快速把碗抽回,他平静地说:“算了,我吃多了,就会有人没饭吃呢。”吃着饭,伙头偷偷对大禹说:“大王,咱的小米不多了,是不是派人回去运啊?”“啊?你不早说,今天天晚了,我明天派人去运吧。”
深夜,大雨骤降,如同瓢泼,用树枝搭起的棚子漏水,大禹和部下起身蹲着,等待雨停,等待天亮。可天不随人愿,天亮了,大雨却没有要停的样子,天又黑了,大雨也没见变小,大禹和众部下饿着肚子在棚子里熬着。大雨一直下了两天两夜,山沟里的洪水漫上山坡,大禹和部下所处的大山变成一座孤岛。大禹立刻指挥大家疏通洪水。
忙活了半天,当伙头被湿柴冒出的黑烟呛红了眼睛,终于把后的小米煮熟了。每人吃了几口之后,大家又开始疏导洪水了。
人们两天没有吃饭了,围山的洪水却只退了一点点。大家的肚子在咕咕直叫,粮食,粮食在哪里?人们开始焦急了,偶尔有人来报:“又饿昏了一个。”大禹支撑起身子,看着洪水,竭力思考逃生的良策。他突然看到满山的土茯苓,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动,被水冲出的块茎颇显肥厚。
大禹灵机一动,用力招呼部下:“弟兄们,我们不能在山上等死,我先尝尝这些叶子能不能吃。”说罢,他撸一把土茯苓叶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嚼,皱着眉头咽下去。等了片刻,身体没有不适感,肚子也不饿了。他大声喊:“弟兄们,吃这些叶子啊,就是有点苦,但是吃了饿不死。”众人一听,纷纷把土茯苓叶子往嘴里填。大禹又招呼大家帮伙头挖沙土里的块茎,伙头用铜锅煮叶子和块茎,人们又能一天吃上两顿饭了。大家吃了几天土茯苓的叶子和块茎,保住了生命,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还治好了。
围困大山的洪水退去,大禹派人运来了粮食,他们又继续疏导积水了。人们得知救命的植物叫土茯苓,为了不忘大禹冒着生命危险亲尝土茯苓,遂给它起名叫禹余粮。
土茯苓一般多是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南部各省,这就是有关大禹亲尝土茯苓的故事,也因此有了禹余粮的名字。土茯苓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较好。除去残茎和须根,晒干;或新鲜时切成药片,晒干,生用。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具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
临床应用
1.用于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本品甘淡,解毒利湿,又能通利关节,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功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也可以本品与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