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抗肿瘤效果获实验证实 常吃可健脾安神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在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对茯苓这一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淮南子》中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描述;《神农本草经》也早已把它列为上品药材,并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就谈到了茯苓粉的提取方法和服法。杜甫写有“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的诗句。唐吴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千年茯菟带龙麟,太华峰头得最珍。金鼎晓煎云祥粉,玉瓯寒贮露含津。”黄庭坚《鹧鸪天》:“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据清宫文献记载:慈禧太后常服茯苓饼,并常以此赏赐大臣。于是茯苓饼越做越精细,成了清王朝末期的名点,流传至今不衰。

  茯苓的药用价值:

  茯苓性味甘淡,药性和缓,既能养心健脾,又能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由于其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历来为人们所喜食。《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多糖类(β-茯苓多糖)、三萜类、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氨基酸、卵磷脂等。近代实验证明,茯苓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对镇静麻醉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茯苓多糖可以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小鼠体液免疫机能,可使胸腺、淋巴结、末梢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茯苓的抗肿瘤作用已被得到证实。茯苓多糖与抗癌化疗药物合用防治肿瘤,可以减轻化疗药的毒性,抑瘤率可达61%~100%。茯苓的提取物及复方制剂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四百味歌括》云:“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为华佗所遗方五皮饮中的主药。它的利尿功能,主要是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的结果。茯苓还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治疗心绞痛时,在宽胸、通阳、活血、开窍剂中,加入茯神木15~30克,有时可收到止痛效果。

  医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双重性,在设计药物处方或制成中成药时,很多都将茯苓选入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十全大补膏、七宝美髯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朱雀丸、茯菟丸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的食用方法:

  1、当归茯苓炖鸡汤:当归50克,茯苓20克,乌鸡一只,生姜一块,水适量,文火共炖,至肉烂汤浓时,调味装盘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

  2、莲子茯苓糕:茯苓、莲子、麦冬各等份,茯苓、莲子、麦冬共研细末,加入白糖、桂花适量拌匀,用水和面蒸糕食用。功效:宁心健脾,适宜于因心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干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3、栗子茯苓粥: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将茯苓洗净入锅,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弃渣留汤,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功效: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

  4、山药茯苓肚:猪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药100克 ,将猪肚洗净,茯苓、淮山药装入猪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将猪肚捞出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后食用。功效:补肾益胃,健脾渗湿,适宜于糖尿病患者

  5、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涨、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一定的疗效。

  6、消食健胃心苓粥:桂心2克,茯苓10克,桑白皮3克,粳米100克。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滤渣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剂,作早餐食之。主治饮食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满、咳逆、欲呕、饮食不下等症。

  7、祛湿解乏芡苓粥:芡实、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参、白术各6克,加水适量,同煎40分钟后捞出党参和白术药渣,再加入洗净粳米150克,继续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分次调糖食用,连吃数日。主治体虚乏力、虚肿、泄泻等症。

  8、茯苓鸡肉馄饨:茯苓50克,鸡肉适量,面粉200克。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9、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