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老年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常把40岁左右的人称为中年。有些学者认为中年是指30~55岁的人,又有些学者则认为是35~60岁的人,而60岁以后的人称为老年。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一般地说,30~40岁的人,生理功能正是旺盛、强壮阶段;40~50岁时,多是稳定、平衡阶段;50~60岁的人,多半是由强转弱、生理功能减退、出现衰老的阶段,这时便步入了老年阶段。结合我国的具体社会情况(婚姻、家庭、就业、退休以及平均寿命等),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的建议,60岁以上为老年人,45~59岁为老年前期。笔者认为,30~60岁范围的人应统称为中年,30~40岁称为中年初期,40~50岁为中年中期,50~60岁为中年后期,60岁以上为老年。当然,中老年这个含义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中老年段。古罗马时代欧洲人的平均寿命只不过29岁,而1980年世界平均寿命已达61岁,这不同时期的中老年差别就很大。若干年后,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了,人类寿命更加延长了,那时的中年,可能延长到70岁,或者更高的年龄。另外,每一个人的体质不可能一样,有的人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身强力壮,而有的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因此,中老年这个词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含义就大不相同了。

在家庭中,在日常生活中,有关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中年人既不可能较多地得到老年长辈的爱抚,也难以期望年轻幼小子女的照料,中年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我保健,当然,老年也是如此。加强自我保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是一条很重要的防病健身之路,也是延年益寿的早期措施之一。因此,每一个中老年人,应懂得基本的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知识和一般的防病治病常识。特别是心理卫生知识则是中老年人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益的心理作用可增进健康,有害的心理变化可加速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绩帝内经》曾记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形象而又朴素地提出心理、精神与内脏的关系,同时又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情感的变化可影响五脏的功能。祖国医学至今仍十分强调"喜、怒、悲、哀、思、惊、恐”这七种情感(亦称七情)的变化在发病中的作用。《素问·举痛论》说得好,"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人,机体的防御机能也会增强。《灵枢·口问篇》又有言,"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也就是说,强烈的惊、恐等精神刺激,会使人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

近代医学的研究也充分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活动是高级神经中枢的一些特殊活动,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密切相关。健康的中老年心理取决于强壮的身体及健康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这个内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训练、生活环境的熏染、家庭传统的影响、个人经历的体验等外因,如亲人、战友的丧亡离别,家庭、工作中的矛盾纠纷所引起的痛苦、悲伤、忧郁、焦虑等情绪反应,都会通过神经系统引起整个身体的生理变化。人们在愤怒时,通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忧愁时,常常饮食不香、睡眠不宁;情绪兴奋时,脸色潮红、呼吸加快;惊恐时,常有面色苍白等表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心理因素中的一部分表现。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想、愿望、理想、志向、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异常变化,均会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巴甫洛夫很早就把胃溃疡称为皮层——内脏性疾病,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的紊乱,可能导致胃的粘膜出现溃疡。有人经实验研究发现,愤怒时,因外周动脉阻力增加,舒张压增高:恐惧时,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将升高。病人在激动、焦虑、紧张时,胃液分泌增加,酸度增高,使充血的胃粘膜易发生糜烂;情绪忧郁、悲观失望时,使胃酸分泌量减少,胃蠕动变慢。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最凶顽的疾病,人们都在深入地探索其各种病因,除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外,现在人们也非常重视个性、遗传、情绪等心理因素在癌症发病中的作用。有些心理学家发现,克制、压抑自己的心理活动,是癌症患者的特征,从而推论出:有心理矛盾、不安全感以及压制愤怒和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尽管不能依此来推测癌症忠者,但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不良的情绪反应,无疑对身体是有益的。

在对疾病病因学的深入研究中,有人认为,有数十种疾病应属于心理学疾病的范围。除了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病外,还有神经官能症、性功能障碍、神经性皮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其发病与转归。尤其是人到中老年以后,生理状况可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对心理卫生更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