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阴阳始终贯彻整套拳法练习。学习太极拳要以阴阳为重心,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随着太极拳教学,了解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不仅体现在拳术中,对人们的身心调节也有积极的一项,习练太极拳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
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 有句话:“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陈式太极拳所有大小动作都是在螺旋形式中运作的,而且是立体的螺旋运动。一个是靠胸腰的立体螺旋,在上身中正的要求下,靠胸腰的偏左或偏右是螺旋式立体转动的;另一个是四肢动作的螺旋形式,即手臂脚腿的顺逆缠丝。
陈鑫有句拳谚:“拳者,缠法也。”太极拳的大小动作,无论是胸腰运化,还是手臂缠丝,脚蹬腿摆,都是走弧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的。以“金刚捣雄”为例:先右手顺缠握拳,同时沉肩坠肘,松腰胯,收腹吸气,提肛,配合胸腰向左螺旋下沉,沉右臀翻左臀同时完成;再向上冲拳、突肘、提膝,胸再略螺旋右转,沉左臀翻右臀;后,右拳略顺缠下沉里合于左掌心,右脚震地,气沉丹田,胸腰又略螺旋前转,沉右臀翻左臀同时完成。其中3 次胸腰开合的螺旋转动,3 次臀部的螺旋升沉,体现了立体螺旋的整体劲和螺旋劲。这种独特的螺旋运动方式,在技击上对化解外力、沾粘连随,随屈就伸的化打结合的功夫修炼大有好处。
太极拳是一项圆形运动,每个动作的起点是圆的起点,收式是圆的重点,身体重心便是圆的中心点。
还有“打拳3 个圆”,就是说,一个是手脚动作自身螺旋式缠丝走圆;第二个是所有动作运行的路线都是圆的,没有直来直去的。手不是走S 曲线,就是划圈走弧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第三个圆就是造型态势要掤圆,气势圆满。这些都是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再看太极图的形状一个圆的太极图里面,黑鱼由细小的鱼尾形状逐渐演变成大的圆形的鱼头,而白鱼由大的圆形的鱼头逐渐演变成细小的鱼尾形状;黑鱼和白鱼彼此互相咬住尾巴,黑鱼和白鱼之间被S 形曲线分割两半,而不是从两者中间一道直线下来分割的,从中可看出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这就是中国传统哲理所讲的“圆”的变化精华所在,正可谓“君子如水,随圆就方,无处不自在。”( (孙子兵法》 里专门对“圆”有一个精辟的论述:“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圆转石于千初之山者,势也。”就是说像很多圆形的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一样,那惊人的气势,锐不可挡,令人生畏。这些都是讲一切事物在阴阳变化中的螺旋形式。
掌握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规律,可帮助你早点入门,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身心净化过程。
总之,太极拳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之外,还涉及各个领域学科体系。我在研究太极拳四十五个春秋当中,本着科学、求实、探幽、解惑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壤中去寻找太极拳形成的理论依据;同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论证太极拳的一些科学论据,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还其本来的科学面貌。
针对一些“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我查阅了六本人体力学名著,从中弄懂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太极拳发力动作的力源、力点以及力点的变化、劲力的结构等等。正如我的老师陈照奎先生所说:“哪有不用力的武术呢!”我经常看一些相关的体育运动学方面的著作文章,有一个人体站立的“稳定角”的概念,它对拳式动作的稳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理论学里面强调,人体好的稳定状态是两脚基本平行站立的姿势。正好,太极拳也强调这一点― 不丁不八:丁字步,档撑不圆;八字步,站立时有人轻轻推你一下,你就站不稳。
另外,八字脚走低架时,腰部就不易转动,不能左右转动,且无灵活性可言。只有在两脚平行的情况下,腰的部位才能很好地*左右旋转。这“稳定角”的观点是很合理的科学论据。此外为了搞清楚中医的经络学以及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太极拳的关系,我在中医世家的刘教授学习经络学;在湖南教拳时,跟我的两位学员学习了人体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一位是教授,另一位是解剖学教授。我还找了我的老朋友,跟他学习了《 易经》 。刘同志,送了我一套《 中国古代战略》 丛书,从中学习了中国古代军事学。
我通过学习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使我体会到专与博的辩证关系。我先当小学生,然后再研究太极拳,并从中感到太极拳的内涵博大精深。太极拳,是引导我扩展知识领域的一条纽带。总之,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人生必修课程。
太极拳阴阳平衡特点
对称平衡
要曲中求中。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前前后后,从预备式开始到终结束,都要保持对称、保持平衡(预备式的并步,不能内外八字,起式的开步和行进中的步伐,两脚都要保持平行肩宽)。
动静平衡
要安静、纯净后起功。在静中求动(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平衡才能清升浊降)。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一动则全动,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不仅只是外表在动,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在运动,类似在按摩。
动中平衡
动中保持对称,动中保持平正,平衡再求运动,运动就能稳实。
快慢平衡
慢中求稳,稳中求快,快而不乱,慢而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