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什么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起病一般较急。依据临床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黄疸前期

约数日至2周。为病毒侵入血液所致的病毒血症及轻微的肝脏损害。起病明显者占80%以上,先有全身不适及乏力,小儿常伴低热。约1/3的患者起病急,有轻、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常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呕吐、上腹不适及腹胀,少数有肝区痛、腹泻或便秘等。有些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的则有荨麻疹。随着病程发展,胃肠道症状逐渐加重。部分病人肝脏开始肿大,肝区或上腹部常有隐痛,易被误诊为胆道疾患。尿色逐渐加深,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ALT)多数已明显升高。重型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及出血倾向。

(2)黄疸期

约为2—6周。主要表现为黄疸出现和加深。继尿色变深后,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黄疽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此时多数患者不再发热,但消化道症状和乏力明显加重,大便色泽变浅,肝脏大多肿大,达肋缘下2—5厘米,质地充实并有压痛及叩击痛,皮肤瘙痒,心动徐缓。某些患者可有短期梗阻性黄疸表现,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黄疸达顶峰并开始消退前消化道症状改善。出现淤胆型肝炎者此期可见酶、胆分离现象。

(3)恢复期

约2周至4个月,平均为1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逐渐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1—2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为肝炎后综合征。

尚有一部分乙型、丙型、丁型、庚型肝炎由于病原及机体免疫方面的原因可演变成慢性肝炎。病程多在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