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的动作不能出现棱角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是圆转,在太极拳运动中不能出现棱角,太极拳是一种圆形运动。太极拳的特点是个圆,是中国传统圆的象征。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有很多,下面随着太极拳实战练习一下吧!

  太极拳的动作不能出现棱角

  太极拳是一种圆转长寿功,通过练习太极拳能延缓衰老,提高身体机能,太极拳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运动。

  前面提到的是腿上的转换变化,而太极拳的动作,除了腿上,在其他许多部位都有转换变化的问题。比如手上的动作,由前推变为后带;野马分鬃,手分开后,转换为合抱;海底针变为闪通背中手的变化等等,都会出现方向的改变。

  如果不注意这些变换,都会产生棱角,也就出现了断劲。解决这些断劲的方法是避免直出直入,在方向需要改变时,加上一个折叠转换,也就是沿着原有方向继续延伸,然后用一个微小的圆弧转接而成。

  太极拳是一种立体圆形运动,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圆形变换,整个周身都在一个圆内。

  如搂膝拗步的转换,前推的手不要随着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缩回,而是继续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带,这个改变就可以克服断劲现象,也就是老拳师们常说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这中间还要特别注意腰部的转动。

  太极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势断劲不断,劲断神可接。”就是说动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劲力还没有完成,如搂膝拗步,前推的手似乎到位了,但劲力并没有完成,不应当马上缩回,如果马上收回,劲力就断了。

  又如42式太极剑有崩剑的动作,崩剑时,手的动作停止了,但剑上的劲力还在延续,如果这时马上收回,就断劲了。许多发力的动作都是如此,如掩手肱捶,发力动作完成的瞬间,拳似乎停止了,但劲力没有停止,还有一个劲力的延续。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是这样一种似停非停的状态。

  习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通过学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太极拳是一项周身运动。

  再看神的问题,练太极拳,神为主帅。许多老拳师,练拳神采奕奕,势动神随,随着他的目光,你会感到即使他的外形不动,甚至劲力也停止,但他的神态犹存。

  所以,我们应当用心去体会,不但要把动作做得标准,而且,一定要用心练拳,神是始终如一的,要保证整套动作是完整的,精神饱满的,全神贯注的,而犹豫彷徨,低头、四处观看,都是断劲的表现,断劲则不能体现太极拳的完美和谐。

  太极拳的两个动作要领

  外旋

  以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为例,左弓步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随左脚向左外摆45度,这个脚摆的过程,连同左膝盖,左胯根一同外摆,对于胯来说,这就是外旋。

  这一动作要领比较复杂,需要大家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外旋的时候,要注意左侧胯的股骨头外侧、膝盖外侧、踝骨外侧,在一个垂直侧面上同时转动。外旋时,胯根、膝盖都要要守住,不能向后移动重心,同时膝盖也不能向前跪。

  外旋,也可理解为以脚跟和胯根、同一侧的腰为“门轴”,以膝盖外侧、胯根外侧、脚踝外侧为“门扇”的转动。

  里收

  随继续向前移动重心,上右脚接右搂膝拗步时,随继续向左转腰,而跟进右腿,此时,随转腰,胯根要向尾闾方向里收(在此动作中胯根向左、再向身体里侧收),这叫里收。

  这一点,需要我们协调好自己的重心位置。

  里收实际上是让胯骨大的股骨头转子,收到同侧脚后跟里侧。

  也就是左腿单腿屈膝下蹲时,将左腿的股骨头向左脚脚后跟里收,使得左胯外侧、左膝盖外侧和左脚踝外侧,继续保持在一个上下垂直的侧面不变。

  如果,左胯根在左脚踝外侧了,那么左膝盖势必和左脚尖不在一个方向上,三个点构成的面不是垂直地面的平面。这样身形和稳定性、平衡感将遭到破坏。

  里收,通常就是把臀部管好,让左边的屁股不要顶出去,而是要让尾闾继续保持正中,很多人把此时,把尾闾坐在左脚脚后跟上,这样就把胯根给挤到外边去了,里和外,即是以脚后跟为依据的,脚跟外侧,叫外,脚跟里侧,叫里。所有此时胯要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