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跑步 跑步的注意方式与技巧有哪些
跑步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普遍的群众健身运动,深受人们的欢迎,它起始于19世纪,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为是“完美的健身运动”!很多人喜欢跑步,但是对跑步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都不知道,甚至连简单的动作要领都不知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到底什么是跑步!
目录
什么是跑步
march at the double,按照规定姿势往前跑,跑步走。
跑步过后会很累,切记千万不要立刻喝水,不可以蹲下或躺下;应做放松运动,有利于减少疲劳。
动作要领
预备令“跑步”响起时,听到后立刻握拳,提至腰间,拳心向里,肘部约向里合。当听到“走”的命令是时,身体约向前倾,双腿微曲,与此同时,左脚借用右脚掌蹬力跑出85厘米左右,前脚先落地,身体重心微向前移,按此动作右脚跃出;上体要保持正直状态,双臂前后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大臂微直,肘部贴于腰间,小臂微平,约向里合,双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拳头贴于腰间。跑步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步。
听到“立定”的口令,再跑两步,然后左脚向前大半步(两拳收于腰际,停止摆动)着地,右脚靠拢左脚,同时将手放下,成立正姿势。
跑步的第一步一定要跃出去,跑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落脚姿态(前掌跑、全掌跑以及后掌跑);立定时,要注意靠腿和放臂的一致性。
跑步是一门学问,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1、头和肩
跑步动作要领——保持头部与肩部的平稳。头部要正对前方,两眼注视前方,除非道路不平,请不要前探,以此同时,肩部请适当放松,但是请注意此时不要含胸。
动力伸拉——耸肩。肩部要自然放松下垂,之后要尽可能的上耸,稍微停留一下,还原后按此要领重复。
状态调整
经常有人提出跑步时,随着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节奏调整的呼吸频率(次数)概念。这种不考虑呼吸交换量大小的原则性说词,是相当错误的跑步呼吸调节概念。事实上,跑步的快慢与呼吸交换量成正比。人体在不同速度下跑步时,每分钟的呼吸交换量可能相差达10倍以上,尽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会改变呼吸的次数(频率),但是,绝对不要以为单一个呼吸节奏,就可以完全代表跑步的呼吸调节。人体跑步时的呼吸调节会受到跑步速度的显著影响,尽管两人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两人的佳呼吸节奏(深度与次数)也会有所差异。
影响因素
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受到呼吸频率(次数)、呼吸深度(潮气量)与死腔大小的影响,因此,到底跑步时要增加呼吸的频率或深度,做为运动时增加呼吸交换量的依据?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死腔大小有关。
所谓死腔代表人体口、鼻、咽喉、气管与支气管等气体通路(约150ml),当吸入的空气通过这些空间时,会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气量,不会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尽管安静休息时的每次呼吸量约500ml,但是真正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气量只有350ml,如果以每分钟10次的呼吸次数计算,人体安静休息时的真正肺部气体交换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可以显著降低死腔的影响,达成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的目的。特别是随著跑步速度的增快,死腔也会显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频率的改变来调节,那么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就不会提升,不利跑步时的氧气增加需求。
以口或鼻呼吸
如何增加呼吸的深度?是进行跑步呼吸调节的重点。基本上来说,当跑步的速度不是很快,人体的氧气需求量还不高时,以鼻吸气、口吐气的方式,可以获得比较自然的换气调节。此时跑者应尽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气深度、降低呼吸的频率,以便获得较佳的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当跑步的速度加快后,吸气的深度可以再增加,呼吸的频率也会慢慢提升,若以鼻子吸气的节奏无法达成肺部气体交换的需求(感觉必须以口帮忙吸气)时,表示跑步的速度已经太快,此时放慢跑步的速度,显然比调节呼吸深度或频率还来的重要(呼吸交换量急遽增加,代表无氧代谢增加)。
胸式或腹式呼吸
以肋骨与胸骨上提扩张胸腔,达成气体进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称为胸式呼吸。肋骨与胸骨不动,以横隔膜下缩造成胸腔扩张(腹部突起),达成气体进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事实上,腹式呼吸就是所谓"气入丹田(下腹部)"的呼吸调节方式,也是达成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跑步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来调节,可以显著提升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
跑步的活动方式
穿鞋跑步易于减轻损伤,但容易导致平足
穿上运动鞋能够降低地面对足部的冲击,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不仅跑步鞋有这种功能,篮球鞋、足球鞋、网球鞋等都有缓冲作用,而且不同运动鞋根据运动的特定还会加强某一方面的保护作用。比如防滑、弧形设计等。
由于运动鞋穿着方便,因此很多人长年累月穿运动鞋。但长期如此,鞋中的宽松环境会导致青少年脚底韧带拉松变长,形成平足。而且运动鞋的透风性不好,极易引发足部皮肤性疾病如足癣、皮炎、湿疹等。
光脚跑步能有效运动小腿肌肉、保护脚踝
光脚跑步,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人的脚底板跟动物不一样,能光脚外出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光脚跑步好是在室内,这样就降低了脚部受伤的几率,只要把室内打扫一下,是可以避免不穿鞋子带来的外部伤害的。
然后说说内部伤害。穿着鞋跑步跟不穿鞋跑步,足部用力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穿鞋的人习惯脚后跟先着地,但不穿鞋的人下意识的保护脚跟足骨,会习惯性的从头到尾,以前脚掌着地的方式跑步。研究发现,这种跑步方式可以减少疼痛和受伤的可能性,加强小腿部肌肉锻炼,更接近于人类原始的跑步方式。
跑之前喝杯水
在开始跑步的时候,先喝上一杯水,可以补充一下身体在跑步过程中散发的水分,还可以吃1根香蕉,在跑步之后,增加肠胃蠕动,缓解出现的便秘现象。跑步减肥之前,补充水分很有必要,这样能防止在跑步过程中出现的脱水现象。
跑累了停下来步行一下
跑步减肥运动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强烈的运动,要缓慢而来,每周跑2次,每次跑10-15分钟即可。等熟练了以后,在慢慢增加跑步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例如每周跑3次,每次跑20分钟以上,慢慢循序渐进会有更好的减肥效果。
促进健康
提高睡眠质量
通过跑步,大脑的供血、供氧量可以提升25%,这样夜晚的睡眠质量也会跟着提高。
“通风”作用
在跑步的过程中,肺部的容量平均从5.8升上升到6.2升,同时,血液中氧气的携带量也会大大增加。
“泵”力大增
运动中,心脏跳动的频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心跳、血压和血管壁的弹性也随着升高。
促进健康
跑步可以促进白血球和热原质的生成,它们能够消除我们体内很多病毒和细菌。
保持稳固
经常慢跑练习,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抗损伤能力会有所加强,减少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皮肤、肌肉和结缔组织也可以变得更加牢固。
消除紧张感
慢跑可以抑制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种造成紧张的激素的分泌,同时可以释放让人感觉轻松“内啡呔”。
保持年轻
经常运动,生长激素HGH的分泌增多并且可以延缓衰老。
储存能量
通过跑步,肌肉肝糖原的储存量从350克上升到600克,同时线粒体的数量也会上升。
跑步可以塑形
通过跑步,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可以减少12%-20%,男性可以减少6%-13%。
胸痛
走跑运动中呼吸不均,没有用鼻呼吸,冷气吸入肺,肺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障碍,长时间挺胸跑,胸部持续紧张均会引起胸痛。
预防:走跑过程中用鼻呼吸,做好保暖工作。
跟腱炎
跟腱炎是指跟腱背侧深筋膜和腱组织之间的滑膜层及其结缔组织损伤,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腱围及腱组织的损伤性炎症。由于走跑场地不平,过硬,会造成跟腱炎。扁平足,足弓过高,后群肌肌力不足也是主要的发病原因。
预防:在鞋跟内加一层软垫,帮助减缓跟腱紧张。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一种坚韧及低延展性的纤维组织,它起到了维持足弓的正常弯度的作用,足底筋膜炎患者通常在早上起床或久坐后起来步行时疼痛为剧烈,行走一段时间后会减轻,因此很多人不注意,继续跑步导致恶化,原因主要是:1.扁平足,2.小腿肌痉挛加重这种损伤。
处理:减少跑走的时间。冰敷,避免足趾上翘动作。
预防:做伸展运动,进行肌力练习。
尿色有变化
尿色颜色变深,属于正常生理;尿中出现白色浑浊,是因为体内供应能量的代谢旺盛,磷酸盐排泄增加;尿色变红或酱油色,尿中出现红血球、血红蛋白,肾血液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即运动性蛋白尿,这种损伤只有在强度较大时才会发生。
预防:降低运动强度。
被动的危害
专家提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运动中培养运动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这对于中学生们更为重要。研究发现,主动锻炼比被动锻炼的效果要好很多。主动锻炼时,人们心情愉快,内分泌系统运转更好,运动时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受伤。而在被动锻炼时,本来就一肚子怨气,情绪和身体对着干,肌肉的协调能力不好,更易导致运动损伤。
不适人群
跑步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锻炼方式。适当地参加跑步活动对人们的健康确有许多益处,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参加跑步锻炼并不适合。
冠心病病人如果在近两个月内曾发生过心前区憋闷疼痛,并放射至左肩胛,不能跑步;平时做轻微的家务,或上一层楼就沉得胸痛、胸闷、气促心慌的人也不宜去跑步;有严重心脏瓣膜病者,如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常感心慌、下肢浮肿等,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稍活动就出现唇周发绀、心跳胸痛者,也不宜参加跑步;此外,各种因素所致的心脏扩大、心律不整,以及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仍持续在较高时,都就禁止参加跑步锻炼,以免发生意外。
糖尿病病人注射了胰岛素后,不能空腹参加跑步,以免发生低血糖;重症糖尿病病人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或发生急性感染发烧时均不能参加跑步,因为此时体内的胰岛素处于低水平,跑步时运动量较大,不能很好地利用葡萄糖供给能量,而运用脂肪来补充,因此产生大量的脂肪代谢产物--酮体,可能发生酸中毒。并且肝功能明显损害、活动性肺结核、急性肾炎等患者都应在病情缓解后,才能逐渐恢复跑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