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健康之路:范志红讲破解这些肉类谣言
我们都是知道加工过的肉类吃多了对身体危害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许多人也存在许多的认知错误。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吃肉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范志红专家来了解一下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破解这些肉类谣言
加工肉制品有什么危害,是否真的致癌
加工过的肉制品有一定的危害,是许多人都非常了解的,大量的研究证明,经常吃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部分研究还提示加工肉制品可能与乳腺癌的风险相关。也就是说,和不常吃加工肉制品的人相比,爱吃它们、常吃它们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患上以上癌症,特别是肠癌。
肠癌在我国是一个发病率上升快的癌症,30年前几乎无人知晓,现在却已经见惯不惊。毕竟肠道属于消化道,它和饮食的关系特别密切。
吃过多的加工肉制品以及煎炸熏烤食物或者是过多的脂肪而全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吃的少,那么就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如果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制品真的致癌,可能是其中的什么物质引起的
前面已经提到,在加工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会加入食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是亚硝酸钠。如果人们拿起一个超市销售的包装好的肉肠、培根、火腿产品,只要是粉红色或深红色的产品,仔细看一下配料表,上面都会找到“亚硝酸钠”四个字。
这个物质就是人们所恐惧的,所谓隔夜菜里可能产生的毒物。
它的作用是帮助加工肉制品展现漂亮的粉红色,控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增殖风险,延长保质期,同时产生一种火腿特有的风味。
直到今天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可以完全替代亚硝酸盐的作用的物质,所以各国都是允许使用亚硝酸盐的。
不过,加工肉制品比冷藏隔夜菜更让人担心,并不在于它的亚硝酸盐含量略高一点。亚硝酸盐固然多吃时有毒,但它本身不致癌。
一定要和蛋白质分解出来的胺类物质结合在一起,它才能变成“亚硝基化合物”这类致癌物,常见的是“亚硝胺”。
蔬菜里的蛋白质很少,而且仅仅冷藏一晚上,形成的致癌物少到可以忽略,至今也没有看到冷藏隔夜菜促进癌症风险的可靠流行病学证据。
但是腌肉就不一样了。肉类是蛋白质的大本营,在腌制、存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蛋白质分解产物,又遇到特意添加进去的亚硝酸钠,所以它必然会产生微量的亚硝胺。
这种致癌物对食道癌、胃癌和肠癌都有促进作用。如果日常多吃加工肉制品,就意味着每天给自己的胃肠里送点亚硝胺致癌物进来。
所以说,吃新鲜肉和吃加工肉制品,健康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证据也确认,哪怕平均每天只吃两片培根那么少的加工肉制品,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我们还能不能少量吃红肉
红肉被列入可能致癌物,是因为研究证据表明吃红肉的量比较大的时候可能会增加肠癌的危险。
然而,和加工肉制品相比,红肉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也并不是只要吃红肉就促进癌症危险。
世界癌症基金会对相关证据的评估是,每周吃不超过500克的红肉并不会增加肠癌的危险。平均到每一天,大约是70多克。但如果增加吃红肉的数量,就会带来肠癌危险的增加。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微量的多种致癌物。动物实验早已表明,在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过多的情况下,很多致癌物的效果可能会增强。
同时,过多的红肉类食物对大肠菌群平衡有不利影响,而一些有害菌增殖会产生致癌代谢产物。
在全谷杂粮、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抗性淀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有害发酵产物更可能发挥致癌效用。故而,经常吃大量红肉是不利于预防癌症的。
不过,多吃红肉不利健康,不等于少吃一点也不利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对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的推荐是50-75克。
这个50-75克的推荐量是科学的,它既能帮助人们获得肉类中的丰富蛋白质、铁、锌等元素,预防营养不良、贫血缺锌,也符合预防癌症风险的要求。
只要数量不过多,烹调时不用碳烤、烟熏、油炸的方法,烹调后不焦糊、不过咸,人们就可以安心享受肉类的美味。无论是炖肉块、炒肉丝、溜肉片、红烧肉、烤箱烤制肉均可,不必只吃白煮肉。
本期嘉宾介绍
范志红
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中国食品科技协会营养支持委员会理事,中国酒店协会美食营养顾问,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营养膳食推广工程专家顾问团顾问。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主讲人、卫生部健康教育巡讲专家。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