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手法 中医如何推拿按摩
现在社会中,大家要是不注意就会有些扭伤,上班时间太长又会腰酸肩痛,这时,就会想到要推拿按摩一下,那么推拿按摩手法是什么呢?推拿按摩又有什么好处?又要注意什么?大家都知道吗?下面,来和小编一起看一下推拿按摩手法的技巧吧!
目录
5、孩童按摩推拿手法 6、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手法
7、腰背部保健按摩方法 8、推拿按摩手法的注意事项
推拿按摩手法是什么
推拿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照各种特定技巧的动作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操作的方法。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柔和、自然,并有一定深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推拿按摩是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疗法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民间医师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痹症、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揉、捏、弹、拨、点、摇、滚、拍、击、拔伸、牵引、复位等。临床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及目的等采取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推拿按摩法主要具有疏筋通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祛瘀等作用,通过刺激的强弱,作用时间的长短,频率的快慢以及手法方向的变化等各种不同性质和量的刺激,对具体脏腑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按摩的基本要求
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病人体质、病证、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
均匀—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平稳性。动作不能时快时慢,用力不能时轻时重。
柔和—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是软弱无力,也不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四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在临床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
推拿按摩有哪些特点
经济简便
无毒副作用
疗效显著
易掌握和推广
推拿按摩治疗八
1.温: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脏腑组织,以达到温热祛寒的目的,适用于虚寒症。
2.补:运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点在腹部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点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上,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重点补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肾。
3.通:运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经络,拿肩井通气机,行气血,点按背部腧穴通畅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4.泻:运用按揉法、推法、弹拨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的下腹胀满或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长在于无药物之俊猛,且无毒副作用。
5.汗:用先轻后重的手法加强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从表解,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适用于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
6.和:运用滚、按、揉、搓、等手法作用于四肢和背部,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主要用于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况,可调脉气,和经血,气血不和经络不畅引起的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症。
7.散: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结聚疏通,不论有形或无形的积滞都可以使用,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疏通、结聚消散。
8.清: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进行操作,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
孩童按摩推拿手法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推动称合推法。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缠法
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虚,指端贴住治疗部位,靠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以每分钟250~300次的频率快速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
拿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沿着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沿着脊柱两侧、肌腹、骨缝走行方向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腹、骨缝、脊柱两侧。
搓法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
击法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
落枕
落枕是由于睡觉时姿势不正,或睡眠时颈部受风所致的颈部有僵硬,沉重,酸胀疼痛的感觉,以致于颈部转侧不利。
(1) 点穴:用拇指点按风池、肩井、合谷 、落枕穴,每穴半分钟。
(2) 松筋:首先在颈部两侧寻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拇指按揉约1分钟,再用手捏拿颈部和肩部肌肉,约2分钟。
(3) 活动颈部:用手指按住患侧的肌肉,头部先作左右转动,再作抬头低头运动,后再作颈部环转运动,当转到某个角度出现疼痛时,手指立即按揉局部,头部继续转动。
(4) 结束手法:双手手指交叉,掌根抱住颈部。双掌根相对用力,捏挤颈部,并向上提起,反复10次,再用手掌在患部使用掌擦法操作20次。
咳嗽
咳嗽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长期反复咳嗽还会引起胸痛、心慌等病症。这里向您介绍几种治疗咳嗽的推拿方法,如法应用,可以使你的咳嗽早日痊愈。
(1) 开肺门:患者仰卧或正坐,两手拇指分别在肺门穴揉捻(肺门穴在胸部正中线旁开1寸,胸骨柄、体联结部相平处,左右各一),以有酸胀感为度,并同时用双食指勾点天突穴(胸骨柄上缘凹陷处),持续用力,约1分钟。然后双手掌重叠,用掌根着力于膻中穴,缓慢揉动约半分钟。接着双手仍重叠,自膻中到剑突,向下擦法,约30次。
(2) 揉中府、云门:患者取上述体位,用拇指分别在双中府、云门穴处,各揉捻1分钟。
(3) 掐大椎: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向后抱拢头颈,用双中指轻掐大椎穴,约1分钟。
(4) 揉列缺、拿合谷:如果伴有疼痛、轻度恶寒症时,可用拇指揉列缺穴1分钟,拿合谷穴1分钟(用一手拇指、食指相对捏紧另一手合谷穴)用力拿捏。
(5) 擦背:患者正坐或俯卧,他人用擦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约2分钟。 以上五种手法,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使用,每次操作15分钟左右,每天进行2次(早起后,晚睡前)。对感冒、急性气管炎遗留的咳嗽效果较好,其它原因引起的,亦可缓解症状。
呕吐
呕吐的原因很多,有中枢性、神经性、感染性、中毒性、药物性、肿瘤性、妊娠性等多种。其中,神经性呕吐是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女性,其发生与情志有密切关系,多在生气、大怒后发生呕吐,常伴有忧虑、失眠、健忘、体倦等症状。下面讲的推拿法,主要适用于神经性呕吐和急性胃肠炎、晕船引起的呕吐,对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呕吐,也可减轻症状。
(1) 急性止吐法:如果感觉恶心,欲吐或已吐,来势较急,可用下法。
① 掐内关、公孙:以拇指用力掐按双内关穴,以局部发红、有酸麻胀感为度,约半分钟。取坐位,抬腿,以拇指用力掐按双公孙穴(第一趾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间)。
② 揉天突:用食指扣住天突穴,用力揉按约半分钟(如图70)。 ③ 叩背法:半握拳,轻叩胸3~12脊柱两侧膀胱经约1分钟。
(2) 慢性止呕法:如为慢性呕吐,可用下法。
① 按中府、云门:患者取坐位,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按中府、云门各1分钟
② 点揉或一指禅推中脘、天枢: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自己用点揉或他人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天枢各2分钟。
③ 擦腹直肌: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自己或他人用擦法施于两侧腹直肌,由上到下,约半分钟。
④ 提拿脊背:患者仰卧,他人由命门穴起,提拿脊柱两侧皮肤,直至大椎穴,重复操作20余次。
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毛病,虽然一般的呃逆不需要去医院治疗,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如果呃声频作,就会影响他人,自己也很狼狈。如果您掌握了下面所讲的推拿手法,将使您或您的朋友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1)点攒竹:双拇指按压双侧攒竹穴,持续2分钟。在按压时,患者还可能再呃逆一次,但一会儿就会好的。操作一定要够2分钟。
(2) 点列缺:用拇指点按一侧的列缺穴,约2分钟。要用力,使局部有胀痛的感觉。 (3) 弹缺盆:用食指或中指弹拨一侧缺盆穴内侧。以感到向胸部窜麻为宜,一般只需要弹拨一下。
(4) 按膈俞:用拇指按压背部的膈俞穴或者附近的压痛点,持续2分钟。 注意:以上四种方法,可选用其中的一种,如果单用效果不明显,可配合应用。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助动类手法
摇法
(一)颈部摇法
(1)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
(2)医生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医生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医生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边向上拔伸,边缓慢地做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二)腰部摇法
(1)患者坐于床边。一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生站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左后方,以腹部顶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侧,使肩关节沿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方向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
(3)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桡侧,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
(4)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四)前臂摇法
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摇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大限度,然后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再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后伸直患侧下肢。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或者: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后侧,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八)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