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型设计 各类型紫砂壶设计特点
如何制作出一把完美的紫砂壶呢?其中对它的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制作者准备制作一把紫砂壶前,先要对它的壶型进行构思。因为紫砂壶的美,主要就美在它的造型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紫砂壶在设计造型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目录
7、南瓜壶的创作 8、紫砂壶水平如意的艺术表现
9、利用线条来表达艺术的紫砂桑扁壶 10、紫砂壶型创作及收藏七病
紫砂造型的构思
宜兴紫砂壶在中国陶艺史上独树一帜,自北宋初年勃兴,流传至今已蜚声中外,其壶除实用观赏之外,茶味不走,盛夏不锼,其造型古朴典雅,新颖别致,使人爱不释手。人们或摩挲把玩,或置于图案驻目观赏,无不悠乐陶然,技艺精湛的造型使人从中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自古以来,历代大师在设计壶型上融雕塑绘画、金石,文学于一身,多层面,多角度地调动艺术构思,设计出无数精品,像明代的供春、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瞿子冶,民国的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当代的顾景舟、蒋蓉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制壶名手、造型大师,宜兴紫砂造型构思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壶的造型从人们对饮茶获得了启示,为了满足人们饮茶之需求,作者常常把壶身设计成舀水成浆的瓢型。满储清水的瓮形,青翠欲滴的竹节型,啖之解渴、秀色沁人的梨型,溢香流蜜的桃型、银霜裹素的柿型、粒籽饱满的石榴型等,使人望之生诞,更有的作者将戏水飞龙和喷珠溅玉的流泉,或绘于壶身,或使其盘于壶盖,壶口和壶把,叫人心中的妙想,迎合和满足饮茶人需要的杰作。
二是通过造型使作品茶人陶冶情操,愉悦性情,从而得到天籁神韵,自然野趣,以及深遂幽远的返朴思古之思,像一些大师往往将壶塑成铁骨冰姿的梅椿。餐风饮露的松椿,以及云竹、莲子,荷花,桑叶等形,将自然之物艺术地凝缩于一壶之身,呈显在人面前。此外还有的艺术家专制小品壶,成为多数人的掌中珍品,闲暇时把玩,赏心悦目,怡然自得,即陶冶性情,又得美的享受。
创作者紧随世人求新、求怪的心理,标新立异而悉心设计,像一些大师在壶型上冲破了圆、方的樊篱,设计出如六角型、塔型和椎型,使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崭新的美感。
三、人们对造型的追求和价值的契合,成就了诸多的珍品,古往今来,与中国文人雅士回有的气质相沟通,人们偏爱紫砂壶质朴的性格,因而收藏之风代代相承,当今时代也培育了诸多的嗜壶者,陶艺家为了满足其需求,精心设计出许多足资收藏价值昂贵的珍品,不仅提高了制壶人的技艺,同时也满足了日趋风靡的收藏热,工艺师们在继承传统中,师古又不泥古,注重求变创新,实绩累累。
金蟾提梁壶的造型设计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这是出自诗仙李白的《雨后望月》。诗句的意思为四野阴沉的雾已经散去,开窗看到半个“月亮”升在空中,月光如霜洒遍万里,江水如一匹铺开的白绸。李白将蟾蜍代表月亮,此情此景惟妙惟肖, 据中国古老传说,蟾蜍即赖蛤蟆,也称蟾诸!古神话中认为月亮中有蟾蜍。故称月为蟾,并以蟾宫指月宫,蟾蜍寓意长寿此外,蟾蜍并被赋予了避兵器的功能, 明清竹人在选择蟾蜍题材时,或取巧地利用竹根上的瘤节作为蟾蜍的眼睛, 搭配特别刻划出的背部疙瘩,极具巧思。
蟾蜍硕大的嘴,暴突的大眼,满身的蟾钮,以及喜气洋洋的神气,平添了一缕情趣,亦寓意财源兴盛,生活幸福美好. 民间亦有。刘海戏金蟾的传统寓意,认为得之可致富.。刘海戏金蟾是民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少年时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 有一天他和以往一样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便赶快上前为之包扎伤口,蟾最后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了刘海,并与刘海结婚生子,妻子能口吐金钱和元宝. 这个民间故事颇有格林童话的感觉,具有美好童话的感觉。
古代纹饰中蟾蜍并不少见, 殷商青铜器上亦有蟾蜍纹,战国至魏晋,蟾蜍一直被认为是神物,有辟邪功能. 蟾蜍亦被认为是无毒之一. 总之,蟾蜍在中国的文化中,颇具代表性意义。
由于金蟾的点缀,金蟾提梁壶的背后还富含着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这为金蟾提梁壶增添了富贵吉祥和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 美好的寓意,也带给人美好的向往,让人们面对生活时,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期待和憧憬。
观此作,壶身挺拔生动,紫色的主调,细腻纯净,仿佛微风轻拂其上. 盖钮设计成一只跃跃欲试、立体感强的蟾蜍,欲冲出高跃,意境深远,视觉冲击强烈。惟妙惟肖,提梁处的蜿蜒装饰生动逼真,就像在田园间,蟾蜍在花间小憩,情境实在是惬意清晰,流露出挚爱的自然情怀,*自然之境+呼之欲出。
《金蟾提梁》紫砂壶壶的壶身立体感强,上宽下窄,壶身上端有一条围绕壶周围的棱线,这种精巧的设计,使整把壶看起来端庄大方,自然和谐。 壶嘴出口向上,带动了整把紫砂壶壶的端庄感,体现着壶的气势和韵味。
《金蟾提梁》紫砂壶壶不仅为一件形 .气 .神俱佳的紫砂壶 ,它更是一副风景画,轻灵的自然之画在一个动人的瞬间,化为了壶的精髓,妙趣盎然,营造出极佳的视觉美感,想必这可以称作壶中的*自然之境了。 然而,壶形美,只是工艺师技艺的呈现, 一把好壶往往会在各种角度流光溢彩,《金蟾提梁》壶更诠释着颇为感人的*人文之境。
生活中的美有千万种,一把好紫砂壶的人文之境,便是其中积极的精神状态了。 笔者将美丽的传说融入了紫砂的艺术创作中, 并结合了中国的民间艺术创作元素,将《金蟾提梁》壶自然.寓意美好的感觉完美的呈现给观众。
一只蝉,一把紫砂壶,静中有动,动中取静,美就在这自然的田园清新中, 美就在这隐含着的所抒写着的美丽传说里。 人文情怀,叫人陶醉于容易被忽略的生活之美,而笔者用紫砂的语言,留住了这种田间的美丽和自然的情怀。《金蟾提梁》壶是艺术智慧的象征,是大自然创造的产物,是民间文明的精华,它像是一首哲味的古诗,愈揣摩意义愈深长(它像是一副山水画卷,愈呼吸空气愈新鲜(它像是一本童话故事书,愈品读感觉愈纯真。 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形神皆具,就像李白的《雨后望月》那样,意味深长,足以流传百世。
鱼趣壶创作设计
紫砂壶造型丰富、式样繁多、规格齐全、千姿百态,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继承和发扬了前辈们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之路.同时吸收有益于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器型元素,把它们应用到紫砂壶的实践中去,创造出“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艺术造型天地.使紫砂壶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声誉,从而诞生和积淀了一大批器型门类和经典作品。
紫砂路上,方器的发展是不寂寞的,紫砂壶方器作品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的残片复原件中,其中就有一件“六方高颈壶”的方器作品。该残器创作于宋代,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器型呈六方形,泥片镶接法成型,在壶嘴、壶身的镶接处贴有一个柿形片子作为装饰。这件方器是目前出土最早的紫砂残器器皿之一。明代时大彬创做的“六方壶”泥色呈赫红,红如胭脂。壶身呈六棱柱形,腹与流均为六棱形,柄出五棱,口、盖、钮圆形,方身圆顶,盖为圆形,小圆钮,钮上有对合的半弧纹。每片壶片宽度虽然不十分规整,却显得规矩严谨、颇有章法、粗中带细,可见明代的方器制作工艺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清代初期,紫砂壶方器制作日渐成熟。陈鸣远所制的“四方鼓腹壶”继承明代紫砂创作特征,圆中见方,在紫砂方器工艺创新上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四方鼓腹壶”形体端正、线面流畅、大方得体、敦实厚重。紫褐色砂质颗粒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方圆结合,弯曲流、环形把、四饼底足,结构合理,简练质朴,壶盖鼓出,子El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近,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又发展了方器精巧素雅的风格特征。
近代艺人中,亦出现许多紫砂方器的制作高手和方器名作。例如王寅春和著名画家亚明创制的“亚明方壶”,型制方正、色泽红润、砂质坚细、浑朴厚实。造型特点表现为角纯而韵、线挺而直,口盖方而寓圆,底圈大而称势,嘴直曲而变化,把方而切体,钮洞扁而大气,端庄纯洁、古朴典雅,是紫砂方器的传统经典之作。
紫砂壶型创作及收藏七病
就紫砂壶型创作而言,通常有七病,可做赏析紫砂参考之用,收藏时也当忌此类作品。
一忌臃肿:造型之道,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
二忌繁赘:实则匠心过重,在壶身上做繁杂的雕、塑、刻,破坏应有之简洁。
三忌懈怠:线条处理拖泥带水,壶嘴胥出无力、壶把收放不够精神、身筒没有拍出气势。
四忌纤巧:一是大气洒脱的作品在改制作小容量时未必能小中见大;二是局部比例失调,过于纤细。
五忌驳谬:将极不相干的题材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缺乏内在的联系。比如茄段的身筒配个南瓜的壶把,东坡提梁壶的盖子上坐着两个小狗熊。这类形式上有谬、意境相驳的壶型均属病态。
六忌媚俗:一是纯粹迎合客户和市场需求,盲从市场流行,不考虑壶形应有之意。如流行如意纹装饰,于是不分壶形统统刻上如意纹;又如流行壶身刻竹,就连合欢、西施壶身也刻竹,没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定位。二是作品的立意庸俗,高调不高雅。
七忌失位:没有装好流、把的位置,或高或低,刻画构图不均衡。
此外,如果说收藏紫砂壶还有什么要注意的话,那就是要找对圈子。如同艺术有诸多流派一样,收藏也有不同的圈子。圈子是自发性质的,不同于商业行会、行政组织。玩壶的人,都想找到自己的圈子,不然会很寂寞,即便是再耐得住寂寞的藏家,身边也总会有三几知音。艺术本来就需要共享,作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没有什么人可以永远占有,所以,作为爱壶之过客,时间很短,如白驹过隙,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和相熟的知己聊聊壶,谈谈茶,以及茶与壶之外的感受,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结语:看完本文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多款紫砂壶的设计,你是不是看出来它们的造型特点了啊?紫砂壶是中国的文化,有着很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粹,我们在把玩它的同时,更要知道如何收藏及保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