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肌理 肌理效果在紫砂壶上的体现

  说起紫砂壶,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喜欢以及收藏紫砂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紫砂壶泡茶却是味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对紫砂壶的了解有多少呢?紫砂壶的术语知道有哪些吗?紫砂壶的肌理是什么意思等等。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目录

  1、肌理效果特点 2、紫砂壶的泥性与肌理

  3、紫砂壶的肌理效果收藏时须注意 4、肌理效果装饰在紫砂壶上有何体现

  5、好紫砂讲究肌理感

  肌理效果特点

  肌理效果是器物表面因材质特点和加工手段而形成的装饰效果。古代虽不用这个名称,却一直采用调砂、铺砂、绞泥和抛光等方法进行肌理装饰。

  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种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使之形成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即肌理,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苹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意味。水彩画不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客观的摹仿,它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表达。

  罗丹曾说:“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旦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它们被画家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手法、特技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无穷变幻的艺术肌理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对水彩画来讲,独特的工具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肌理创造本领,这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当然,这种以各种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肌理是经过画家主观化了的纹理,即使是随意泼洒的水迹,也同样会留下画家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这就使得艺术肌理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审美的意蕴。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当身处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在淡淡的晨雾里,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蒙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这个过程是有趣和令人欣喜的。当我按心理所思,用几种不同的泥或砂掺合,搭在一起时,呈现出一个个不同的苍苍茫茫的图景,犹如大自然的山川河泊在紫砂特有的深沉下积淀;有色彩的变化,在最后的压理下所显现的肌理光毛对比,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既不失紫砂本质,又相异于传统形式,若即若离,又似曾相识,美的本质得以回归。苦思之余偶然得之,是意外的惊喜,又是实实在在意内的事。

  当我们的前辈在将每个局部处得非常细腻的时候,或许多少产生过那种偶然的触动,只是他们太专注已拥有的技术以致于忽视了那些感动,失却了一个跨出圈外发展的机会。技术的重复体现则锁定了紫砂传统的语言和风格。供春在塑造树瘿壶表面的纹理时,肯定对自然肌理的流露有过不小的触动,但他在作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游离之后,又回到原来,归复于传统,将之纳入紫砂特有的形式而成为一代匠师,自觉不自觉地冲破了匠的藩篱,又形成了另一种匠的意识。这次回归到底是供春自身的举动,还是他的后辈们的迂回,现在我不得而知。因为我们现在所见供春壶都是后人的仿作而缺乏原件,由于对历史了解的局限,我无法依据去下结论,只是如此感受而已。

  发掘泥性新内涵 展现今之视角

  紫砂形成自己的语言及风格,这其中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归根到底的根本因素还是泥性。泥的性质决定了紫砂的昨天和今天,还将影响明天。它的可塑性造就了现有的语言,又规约了它,事物常常相反相成。它的辉煌代表了过去,是过去人的荣耀,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都这样想。作为今天的陶者,应有自己的印记,不能老是反复停留于过去的造型和手法,吃老本,在不失紫砂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应有新的思维、手段去展现今天我们的视角,发掘泥性的新内涵、新美感。

  面对这一系列尝试,有无动于衷,也有格外的惊喜。有时我会长时间凝视着这些表面肌理,其抽象画面犹如宋代山水变相呈现,重重叠叠,幽深苍茫,若大江小溪回旋显隐,沟沟坎坎层层而去,葱葱茏茏生动勃勃,有一种大自然的坦荡气象,阳刚之美,彷佛游历于荒原大泽,体味着大自然的生命脉膊。

  我不知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于紫砂,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的思考、手法、形式,重点是思维而非技术。主要是体现出一种创作精神、人的意味、思想及艺术的特征,而不是原有的审美习惯及以实用等为框架。我以为原有的审美对紫砂远远不够,应赋于它更广阔的涵义。

  作为从陶者,我们享受到了紫砂给予我们的许多东西,内部的和外部的,那么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作为回报?当我在做一系列感受泥性的尝试时,是不是在付出?不管结果如何,它的痕迹、它的思路,对我或许多少会留下一点启发和借鉴。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找到其它亮点。

  肌理效果装饰在紫砂壶上有何体现

  肌理效果是指器物表面因材质特点和加工手段而形成的装饰效果。通常有调砂、铺砂、绞泥和抛光等方法进行肌理装饰。

  调砂:是指在紫砂泥里掺入适量的颗粒状的缸砂,可产生“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装饰特色。

  铺砂:是将处理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撒置在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砾嵌入泥片的表层之内,经烧成后,掺入的沙粒与泥片会形成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增加紫砂陶的装饰美感。

  绞泥: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叠放在一起,控制泥料的厚薄和绞扭手法,使泥料表面形成似木纹、石纹、云水等自然纹理。在现代陶艺应用较多。

  抛光:紫砂壶烧成后,用磨料将紫砂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产生玻璃相光泽。

  烧制紫砂壶时的窑温差别也是影响紫砂表象的重要因素,需要操作人员严格掌握。一般温度高受热均匀,则表面更有光泽感,温度较低则会破坏表象使得壶体租糙。坯体表面有时也会产生窑变,窑变在烧瓷过程中经常见到,但在紫砂烧制过程中也会出现。通过色彩的天然变化达到不可复制的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紫砂窑变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壶艺中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气氛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和肌理效果。以致在后期,人们对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和方法以及紫砂泥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创新。许多紫砂壶艺人在创作紫砂壶时,都在面临一个挑战。从本质上改变紫砂的肌理效果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命题。

  紫砂壶壶体表面有黯淡之光,经久养泡。清润自然的妍丽肌理美“肌理细腻骨肉匀”。为人所青睐。温润如玉是人们给紫砂壶质感的评价。彼时会产生包浆,包浆就是在时日越久的养泡过程中,经茶汤洗练,表现出的肌理。需得用手去摸,去感受,把玩之间必然越润越光泽。紫砂壶的内壁较粗糙,其微小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使得茶香易于保持。其完美的肌理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

  手工紫砂壶制作复杂,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经烧制,紫砂壶表面就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明快的质感。而模具制作的壶,表面质感不如全手工壶,也会有粗糙的接缝。所以紫砂制作技艺追求质感、骨肉匀亭,才能展现紫砂泥性和肌理的美感。